紫 虬: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光辉实践与伟大跨越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3:00 1

摘要:党中央在哈达铺的民族宗教实践,是长征这部壮丽史诗中的重要篇章。它不仅为红军胜利北上提供了关键保障,更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的成功先声,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紫 虬: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光辉实践与伟大跨越

——纪念红军长征哈达铺会议九十周年

党中央在哈达铺的民族宗教实践,是长征这部壮丽史诗中的重要篇章。它不仅为红军胜利北上提供了关键保障,更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的成功先声,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一、基石与典范:长征途中以哈达铺为重点的民族宗教实践

长征途中,红军穿越了苗、瑶、彝、藏、回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能否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问题,直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党中央在这些地区的实践,尤其是在哈达铺的探索,展现出高度的政治智慧。

(一)哈达铺实践:尊重与团结的典范

哈达铺是回汉多民族杂居地区,伊斯兰信仰氛围浓厚。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在此休整期间,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实践:

政治上平等相待:明确宣传“各民族一律平等”“尊重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将回族群众视为革命的潜在同盟军;

宗教上高度尊重:制定严格纪律,包括禁止进入清真寺、禁止在回民家中吃猪肉、禁止借用回民厨具等,体现了对伊斯兰教禁忌的充分尊重;

经济上公平交易:坚持“公买公卖”“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与国民党军队的横征暴敛形成鲜明对比;

宣传上深入人心:通过张贴布告、口头宣传等方式,向回族群众解释红军政策,揭露国民党的大汉族主义压迫,号召“回汉两大民族联合起来”。

哈达铺的意义在于,成功将党的民族平等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感、被高度尊重的行为准则,赢得了回族群众的真心支持。当地民众为红军提供粮草、救治伤员,使红军在极度疲惫后获得宝贵的物资和兵员补充,为最终奔赴陕北奠定坚实基础。哈达铺因此成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从理论走向成熟实践的“检验场”和“示范地”,是长征作为宣言书、播种机、宣传队的生动体现。

(二)长征路上的共同实践:一以贯之的原则

哈达铺的实践并非孤例,而是长征中一以贯之的原则性实践。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彝海结盟”,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红军首领以彝族传统仪式结为兄弟,不仅顺利通过彝区,更帮助建立了“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授予旗帜。这是将少数民族视为革命主体而非客体的开创性举措。红二十五军在回族地区的政策也高度一致,赢得了“回民红军”的美誉。这些实践共同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一支彻底摒弃了大汉族主义思想的、全新的人民力量。

从哈达铺至今,毛泽东同志在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中国化过程中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宗教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在民族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解放是民族解放的前提,但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并未机械套用该理论。长征期间(如哈达铺实践、彝海结盟),他提出“各民族一律平等”,并通过尊重风俗、公平交易、反对大汉族主义等具体政策赢得少数民族信任。既坚持阶级立场,又承认民族问题的特殊性,实现“阶级解放”与“民族平等”的有机统一。解放后,毛泽东同志没有照搬苏联的“联邦制”,而是基于中国历史上“因俗而治”的传统,创造性提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该制度既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又维护国家统一,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大一统”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宗教问题上,毛泽东同志以辩证发展的观点实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创新:

1、区分“宗教问题”与“政治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但毛泽东并未简单否定宗教,而是区分宗教信仰与政治立场。他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出“引而不发”的宗教政策,主张通过社会革命自然消解宗教影响,而非强制消灭。在长征及以后的实践中,红军保护清真寺、喇嘛庙,尊重宗教信仰,同时反对宗教封建特权(如西藏政教合一的农奴制)。他强调“宗教信仰自由”,但要求宗教不得干涉政治和教育,该原则延续至今。

2、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毛泽东同志提出统一战线思想,将宗教界爱国人士纳入“人民”范畴,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压迫。例如,抗战时期联合佛教、伊斯兰教界爱国力量,解放后支持宗教民主改革。这体现对中国传统“兼容并蓄”智慧的运用,既批判宗教中的落后性,又团结其积极力量。

3、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宗教元素:毛泽东同志反对封建迷信,但肯定宗教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如佛教的辩证思维、伊斯兰教的平等观念)。他倡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庸”“务实”的态度一脉相承。

毛泽东同志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立场,又继承中国传统“兼容并蓄”的智慧,避免对宗教问题的简单化处理。

尤为重要的是,毛泽东同志将阶级解放与民族解放辩证统一。长征途中,他提出“回汉人民团结起来,反对共同敌人”的口号。这一“共同敌人”并非某个民族,而是压迫各族人民的封建势力、反动军阀和国民党大汉族主义统治,尤其是帝国主义侵略。该思想明确了民族团结的基础,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中央在哈达铺的实践虽是一个历史片段,却如一滴水珠,折射出中国共产党民族宗教政策的光芒。它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成于长征艰苦卓绝的实践,并在新中国建设中发展为系统、科学的理论和制度。这条道路成功解放和改造了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其伟大跨越。其开创性意义不仅在于保障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更在于为实现多民族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共同繁荣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影响深远的光明大道。

这条实践之路具有全局性和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理论创新意义:成功解决了在多民族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核心难题。它摆脱了苏联后期那种形式上“加盟共和国”但实质存在大俄罗斯主义及民族分离主义的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区域自治、共同繁荣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该道路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又尊重和包容多样性。

实践示范意义: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的民族,完全可以在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和睦共处、共同发展。中国对西藏、新疆等地区的成功改造和发展,粉碎了西方“一族一国”的单一民族国家理论的迷思,为全世界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文明进步意义: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文明进步运动。它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和社会改造,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和人道主义革命。它将数以千万计的同胞从黑暗、野蛮的社会制度中解放出来,赋予他们现代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并带领他们共同汇入中华民族现代化发展的洪流。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

三、继承与飞跃:解放后落后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伟大壮举

长征播下的种子,在新中国成立后开花结果。党将经过实践检验的民族宗教政策制度化、系统化,并投入巨大资源,领导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社会制度和人类发展的双重历史性跨越。

(一)社会制度的跨越:从封建农奴制、奴隶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针对西藏、四川凉山彝族、云南傣族等地区存在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奴隶制等落后社会形态,党没有照搬汉族地区的土改模式,而是采取“慎重稳进”方针,通过和平协商改革的方式,废除了千百年的压迫制度。

最典型的例子是西藏的民主改革:1959年后,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获得人身与政治解放,成为自己和国家的主人。这堪称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人权进步事业之一。凉山彝族地区也成功废除了奴隶制。

这一跨越的开创性意义在于:它打破西欧道路是人类发展一般道路的教条,证明在先进政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领导下,东方落后民族可以吸收现代文明,避开资本主义的痛苦,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实践了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捍卫了历史唯物主义对机械唯物论唯生产力论的批判。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以及全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发展,都印证了马克思“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的伟大论断。

(二)人类发展的跨越:从极端贫困落后到全面迈向现代化

社会制度的变革建立了全国一盘棋的生产关系,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飞速发展。党在国家层面实施大规模“援建工程”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

经济上:修建公路、铁路、电网、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结束了许多地区与世隔绝的状态;

文化教育上:保护和发展各民族语言文字,普及文化科学知识;

医疗卫生上:人均预期寿命大幅提高;

政治上:创立并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共同纲领》到《宪法》,以根本大法形式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实现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

四、从哈达铺到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对未来的昭示

回顾从哈达铺到今天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区域自治、共同繁荣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兼容并蓄的民族宗教政策,实现了社会制度与人的双重解放。通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废除了落后的社会制度,更解放了被压迫的各族人民,使他们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人权保障事业。它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尊重各民族差异性的同时,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和整体性,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哈达铺的红军街上,看到回族老人与汉族商贩亲切交谈,听到远处传来的清真寺唤礼声和学校的读书声交织在一起,便能深切感受到这条道路的生命力和价值。

从历史上的民族仇杀到民族团结,中国共产党用百年实践证明了一条真理:各民族只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繁荣;中华民族只有坚持共同体理念,才能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哈达铺的曙光,最终照亮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前进道路,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全人类解决民族问题的独特贡献。

毛泽东同志开创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中国化事业,在新时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理念,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毛泽东民族理论的最好继承和发展,展现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

从哈达铺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光辉实践和伟大跨越,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各民族的历史命运,也为世界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条道路的成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生命力,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将作为社会主义的魅力之一,持续对全世界各民族产生深远影响和吸引力。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