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以一生守护华夏瑰宝,撑起中国文博半壁江山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12:26 1

摘要:1909 年,曾昭燏出生在湖南双峰县荷叶镇的名门望族,她的曾祖父曾国潢是曾国藩的弟弟。在曾国藩、曾国潢兄弟二人诗书传家的理念下,曾氏家族后代人才辈出,到了曾昭燏这一代,更是兄弟姐妹七人各个身负才华,成为了各个行业的精英人士。

1909 年,曾昭燏出生在湖南双峰县荷叶镇的名门望族,她的曾祖父曾国潢是曾国藩的弟弟。在曾国藩、曾国潢兄弟二人诗书传家的理念下,曾氏家族后代人才辈出,到了曾昭燏这一代,更是兄弟姐妹七人各个身负才华,成为了各个行业的精英人士。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曾昭燏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展现出过人的聪慧与早慧。她 6 岁通读《左传》,12 岁考入长沙艺芳女校,在校期间成绩优异,备受师长关注。

1929 年,20 岁的曾昭燏在二哥曾昭抡的鼓励下,考入当时亚洲排名第一的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起初就读于外文系,后因对古文字学的浓厚兴趣,转入国文系,拜在学术大师胡小石门下,专心研究古文字 ,在胡小石的指导下,曾昭燏的文学素养和学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大学毕业后,曾昭燏获得了金陵大学保送研究生的资格,但此时的她,心中却有着更远大的抱负。当时,中国考古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传统的考古方法难以满足对悠久中华文明的深入探索。曾昭燏敏锐地意识到,西方先进的考古技术或许能为中国考古学带来新的突破。

1935 年,她毅然放弃金陵大学的研究生学位,自费前往英国伦敦大学攻读考古学,成为该专业唯一的中国女留学生。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人对她的选择表示不解,毕竟在那个时代,女性出国留学本就罕见,而选择考古学这样冷门且艰苦的专业,更是让人难以理解。

面对质疑,曾昭燏没有动摇,她在给中央研究院历史学家傅斯年的信中写道:“我希望学习近代西方考古学的先进方法,为中华文明服务。” 她深知,自己肩负着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而这一使命,唯有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考古技术才能更好地实现。

1938 年,曾昭燏拒绝了伦敦大学的聘请,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对考古事业的执着追求,毅然回到了战火纷飞的祖国。此时的中国,正遭受着日本侵略者的残酷蹂躏,大片国土沦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曾昭燏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她深知,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保护和发掘祖国的文化遗产,对于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回国后,曾昭燏加入了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担任专门设计委员。她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川、滇一带,积极投身于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在云南大理洱海境内的考古工作中,曾昭燏充分展现出了她的专业素养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她带领团队,不畏艰难险阻,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简陋的工作条件,对洱海周边的多个遗址进行了细致的勘察和发掘 。

他们每天早出晚归,顶着烈日和风沙,在田野中仔细搜寻着每一处可能存在的遗迹。曾昭燏亲自参与到挖掘工作中,她手持工具,小心翼翼地清理着泥土,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珍贵的文物。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们终于发现了大量的史前人类活动遗迹,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等珍贵文物 。这些发现为研究中国西南地区的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曾昭燏将这次考古发现命名为 “苍洱文化”,这一命名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云南的考古工作,曾昭燏还参与了四川彭山崖墓的发掘工作。1941 年,她与吴金鼎、夏鼐等著名考古学家一同前往四川彭山,对当地的汉代崖墓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在发掘过程中,曾昭燏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墓葬的结构、布局以及出土文物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研究。他们共发掘出了多座保存较为完好的崖墓,出土了大量的陶俑、青铜器、玉器等文物。这些文物不仅造型精美,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研究汉代的社会生活、丧葬习俗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曾昭燏还对彭山崖墓中出土的陶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她撰写了《以彭山陶俑中所见汉服饰》一文,通过对陶俑服饰的分析,探讨了汉代的服饰文化和社会风貌。这篇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948 年底,解放战争的局势逐渐明朗,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为了保存实力,策划了将大量文物运往台湾的计划,企图将中华民族的瑰宝据为己有。曾昭燏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她深知这些文物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见证,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象征,一旦被运往台湾,将给国家的文化遗产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

此时的曾昭燏担任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设计委员和总干事的重要职务,她凭借着自己在文物界的影响力和坚定的信念,挺身而出,坚决反对文物迁台。她四处奔走,积极联络各界有识之士,共同为保护文物而努力。在给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杭立武的信中,曾昭燏言辞恳切地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她指出:“文物乃国家之重宝,民族之精神寄托,一旦迁台,路途遥远,风险重重,若有闪失,我们将成为民族罪人。” 她还建议召开理事会,共同商讨文物的去留问题,希望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阻止文物迁台的计划 。

然而,杭立武等人对曾昭燏的建议置若罔闻,他们不顾曾昭燏的反对,继续推进文物迁台的工作。1948 年 12 月 22 日,国民党海军 “中鼎号” 运输舰满载着第一批文物,从南京下关码头起航,驶向台湾。曾昭燏得知消息后,痛心疾首,她决定采取更加坚决的行动,阻止第二批和第三批文物的运输 。

1949 年 1 月 9 日,第二批文物即将启运。曾昭燏亲自赶到码头,试图阻止文物上船。她与负责运输的人员据理力争,言辞激烈地指责他们的行为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背叛。在她的强烈抗议下,运输工作被迫暂时中断。然而,国民党当局并没有放弃,他们调集了更多的兵力,强行将文物装上了船。曾昭燏看着一艘艘满载文物的船只缓缓驶离码头,泪水夺眶而出,她感到无比的痛心和无奈 。

尽管前两批文物已经被运往台湾,但曾昭燏并没有放弃努力。她深知,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尚未运走,她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将它们留在大陆。1949 年 2 月,第三批文物准备起运,这一次,曾昭燏联合了中央博物院的其他工作人员,以及一些社会知名人士,联名上书国民党当局,强烈要求停止文物迁台的行动。他们的呼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响应,一时间,舆论哗然,国民党当局陷入了巨大的压力之中 。

在曾昭燏等人的努力下,国民党当局不得不重新考虑文物迁台的计划。最终,他们决定暂停第三批文物的运输,并将已经运到台湾的部分文物运回大陆。其中,著名的 “司母戊鼎” 就是在曾昭燏的极力保护下,得以留在大陆。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重达 832.84 千克,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曾昭燏深知司母戊鼎的重要性,她以鼎身过于庞大、难以运输和保护为由,成功说服了国民党当局,将司母戊鼎留在了南京博物院 。

曾昭燏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她的坚定抗争和不懈努力,成功阻止了部分文物被运往台湾,为国家和民族保住了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她的事迹也激励着更多的人,为保护国家的文化遗产而努力奋斗 。

新中国成立后,曾昭燏迎来了她事业的 “黄金期”,她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的文博事业建设中,担任了南京博物院副院长、院长等重要职务 。在她的领导下,南京博物院的各项工作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国内一流的博物馆 。

1950 年 10 月,曾昭燏主持发掘了南唐二陵,这是五代十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次重要发掘。在发掘过程中,曾昭燏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组织能力,带领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对陵墓进行了细致的清理和研究 。他们共出土了陶俑、瓷器、玉器、金银器等文物 600 多件,这些文物不仅为研究南唐时期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考古发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953 年,曾昭燏根据这次发掘成果,出版了《南唐二陵》考古报告,成为研究南唐史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1954 年,曾昭燏率领华东文物工作队与山东省文管会共同发掘了山东沂南汉代画像石墓。这座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画像石墓之一,墓内的画像石内容丰富、雕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发掘过程中,曾昭燏亲自参与到现场工作中,她对每一块画像石都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记录,确保了发掘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发掘结束后,她又主持组织了编写组,主编了《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一书,对墓中的画像石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研究和解读,为后人了解汉代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

除了主持考古发掘工作,曾昭燏还非常重视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她积极推动南京博物院的改革和创新,不断完善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文物收藏、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 。她注重培养博物馆专业人才,亲自授课讲学,为中国博物馆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 。在她的努力下,南京博物院的馆藏文物不断丰富,陈列展览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了展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

曾昭燏还致力于博物馆学的研究和推广,她撰写的《博物馆》一书,是中国博物馆学的奠基之作,对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书中,她系统地阐述了博物馆的定义、功能、分类、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和建议 。她认为,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收藏和展示场所,更是传播知识、教育民众、传承文化的重要机构 。她主张博物馆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历史文化 。

在担任南京博物院院长期间,曾昭燏还积极参与国家文物保护工作,为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她多次参与国家文物保护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她还亲自参与了一些重要文物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如对南京附近六朝陵墓石刻的保护、对太平天国某王府壁画的修复等 。她的努力和付出,为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

然而,命运却对曾昭燏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1964 年 12 月 22 日,曾昭燏在南京灵谷寺跳塔自杀,年仅 55 岁 。她的离世,如同一颗璀璨星辰的陨落,给中国考古界和文博界带来了巨大的悲痛和损失 。

曾昭燏的自杀,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长期的工作压力和精神负担让她身心俱疲。她一生致力于考古和文博事业,为了保护和研究文物,她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精力 。另一方面,她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也让她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作为曾国藩的后人,她在政治运动中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对待,这让她感到无比的痛苦和无奈 。

尽管曾昭燏的生命戛然而止,但她为中国考古和文博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她的学术著作和研究成果,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借鉴 。她培养的一大批博物馆专业人才,如今已成为中国文博事业的中流砥柱 。她所倡导的博物馆理念和管理方法,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

曾昭燏的一生,是为中国考古和文博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守护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她用自己的坚持和执着,诠释了对考古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她是中国考古界和文博界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让我们铭记曾昭燏的名字,传承她的精神,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

来源:胖五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