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亿诉讼遭驳回!特朗普诉《纽约时报》栽在程序漏洞上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1 23:14 1

摘要:2025年9月19日,一则消息在美国舆论圈炸开了锅,佛罗里达州联邦地区法院法官史蒂文・梅里戴,对着特朗普提起的150亿美元天价诉案,直接给出了驳回裁决。

2025年9月19日,一则消息在美国舆论圈炸开了锅,佛罗里达州联邦地区法院法官史蒂文・梅里戴,对着特朗普提起的150亿美元天价诉案,直接给出了驳回裁决。

这诉案被告阵容不小,包括《纽约时报》、企鹅出版社,还有两位《纽约时报》的记者。

光看150亿美元这个数字,谁都得掂量掂量,可法官驳回的理由,却让这事儿透着股“戏剧性”。

特朗普这诉案是9月初提的,诉状一递上去,法官梅里戴翻开一看就皱了眉。

按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8(a)条的说法,起诉书得把诉求说清楚、讲明白,让人一眼知道起诉方想要啥赔偿。

可特朗普团队提交的这份,明明就两项诽谤指控,篇幅却拉到了85页。

更有意思的是,第一项指控藏到了第80页,第二项更是要翻到第83页才找得着。

梅里戴在裁决里直言,这起诉书“充斥着谩骂和攻击性言辞”,还夹杂着一堆对特朗普本人“夸夸其谈却没啥用”的内容。

这哪像打官司的文书,倒有点像篇“注水作文”,光顾着堆砌文字,忘了核心是啥。

法官没去纠结特朗普说的“诽谤”是真是假,就盯着程序问题下了结论,他给了特朗普28天时间,要是还想告,就得把起诉书改得“清爽”点。

150亿美元的诉案,怎么也得在“理”上做足文章,后来发现,特朗普团队先在“形式”上栽了跟头,这波操作确实有点不专业。

特朗普为啥要告?他在诉状里说,《纽约时报》就是民主党的“传声筒”,和企鹅出版社一起散播关于他的“假消息”,把自己的名声搞坏了。

具体到事儿上,槽点还真不少,比如《纽约时报》报道他当年参加《飞黄腾达》时,说他是节目主持人的“发现者”。

特朗普不乐意了,觉得这纯属瞎编,节目开播前他早就出名了,用得着别人“发现”?

还有企鹅出版社出版的《幸运的失败者》一书,作者是那两位《纽约时报》记者,书里说他从父亲那儿继承的数百万美元,是靠“欺诈性逃税计划”来的,还说他父亲靠“钻二战退伍军人联邦项目的空子”发家,这些说法,特朗普全不认。

除此之外,《纽约时报》报道他学生时代的行为、房地产交易的价值,甚至说他“和黑手党有瓜葛、涉嫌洗钱被调查”,都被他归到“诽谤”范畴。

可《纽约时报》那边也硬气,发言人直接回怼:“这诉案压根站不住脚,就是想让我们别敢报道。”

他们还强调,会守住第一修正案赋予的新闻自由,该查的真相照样查。

如此看来,两边吵的根本不是一回事,特朗普盯着“内容真假”不放,《纽约时报》却揪着“新闻自由”说事。

很显然,没等法院判定谁对谁错,特朗普先因起诉书不合规,让诉案卡了壳。

这事儿不是孤例,之前2023年,特朗普告作家E・简・卡罗尔诽谤,最后法院判他输了,当时法官也提过“起诉书得符合规范”。

还有2020年,拜登团队差点告福克斯新闻虚假报道,最后没告成,理由是“媒体报道虽有偏差,但够不上诽谤”。

为啥美国公众人物告媒体这么费劲?这和1964年“《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定下的规矩有关。

那案子明确了,公众人物想告媒体诽谤,光说内容假没用,得证明媒体“明知是假还敢发,或者压根不管真假就瞎发”。

这就像考试作弊,不光要抓着“抄了”,还得证明“是故意抄的”,难度一下就上去了。

就拿这次特朗普的诉案来说,法官先查“起诉书合不合规矩”,再谈“内容对不对”,这是美国法院的常规操作。

他们觉得,程序都走不明白,后面的实质性审理也就没法谈。

更何况,美国媒体和公众人物本就常处于“互相盯着”的状态,媒体靠报道监督公众人物,公众人物靠法律反击“不实消息”,这种拉扯早就成了常态。

说到底,特朗普这150亿美元的诉案被驳回,算不上“输了官司”,顶多是“开局没走好”。

要是28天内改不好起诉书,这事儿可能就不了了之,要是改好了,后面还得掰扯“报道是不是真有恶意”。

但不管结果咋样,这事儿都透着个道理:打官司和做事一样,先把“表面功夫”做扎实,别光顾着喊口号,不然再好的理也站不住脚。

来源:华夏趣史档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