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有本叫《为什么只要一工作就读不进书了》的书,去年刚出版就卖爆了,光销量就破了30万册,还拿了2025年的新书大奖。
下班瘫在沙发上,手机刷得停不下来,书架上那本翻开一半的书却落了灰。
这场景,怕是每个职场人都熟得不能再熟。
日本有本叫《为什么只要一工作就读不进书了》的书,去年刚出版就卖爆了,光销量就破了30万册,还拿了2025年的新书大奖。
这书能火成这样,根本原因就是戳中了大家的痛处,明明上学时还能抱着书啃一下午,怎么一上班,读书就成了件比加班还难的事。
有人说,读不进书还不简单,没时间没精力呗。
可这话经不起细琢磨,下班后刷短视频、打游戏,咋就有精神了,日本评论家三宅香帆在书里倒过来问了个问题:为啥以前的人,能一边工作一边好好读书?这就得从日本近代的阅读史说起了。
明治维新后,日本才算有了“现代阅读”这回事,之前大家读书,要么是贵族读的古文,普通人根本看不懂,要么是一群人凑在一起大声念,跟上课似的。
后来有群作家搞了“言文一致”运动,写文章用老百姓平时说的话,阅读门槛一下就降下来了。
加上政府搞“文明开化”,建了好多图书馆,日俄战争打完那十年,图书馆数量翻了四倍,想看书随时能借到。
那会儿上班族读书,跟现在完全不是一个心态,明治时期有本叫《西国立志编》的书,卖了100多万册,讲的全是普通人靠努力成功的故事。
当时国家要“富国强兵”,普通人想往上走,只能靠读书学本事,读书就是谋生的“刚需”。
到了大正、昭和初期,白领阶层慢慢形成了,他们不满足于看成功学,开始读哲学、历史这类“教养书”,书架上摆着这些书,就像现在晒健身照一样,是身份的象征。
本来想,这读书的风气应该能一直传下来吧,但后来发现,随着社会变了,读书的意义也跟着变了。
二战后,日本出版业迎来了一波“市场化浪潮”,读书慢慢从“刚需”变成了“娱乐”,可这事没让职场人更爱读书,反而让阅读变得更“功利”了。
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有出版社搞了个“一元本”,一套书分月订阅,每个月花一块钱就能拿到几本。
那会儿上班族月薪差不多100块,这价格不算便宜,可架不住它打着“全集”的旗号,一套书涵盖文学、哲学,买回去往客厅一摆,特有面子。
后来发现,好多人买了根本没读,就当个装饰品,现在大家买了书放着落灰,跟这事儿简直一模一样。
到了70年代,出版社又推出“文库本”,书做得跟手掌差不多大,揣兜里就能带,石油危机时,这小书因为省钱又便携,一下就火了。
那会儿电视也普及了,出版社聪明得很,跟电视台合作,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电视剧一播,原著书就卖爆。
有本叫《天与地》的小说,刚出版只卖了2万本,改成电视剧后,一下卖到150万本。
可问题也出在这儿,以前读书是为了拼前程、涨见识,现在变成了打发时间的工具。
日本经济好了,大家成了中产,不用靠读书翻身了,读书就成了“闲得没事干”才做的事。
职场人下班累得要命,与其花一小时啃书,不如刷会儿短视频来得轻松。
更无奈的是,就算想通过读书“自我提升”,现在的书也变了味。
战后日本流行“自我启发”类书籍,一开始是教英语的,后来变成教记忆术、沟通技巧,现在又流行“断舍离”这类整理术。
这些书都有个特点,教的全是“明天就能用”的技巧,根本没什么深度。
三宅香帆说,这是因为社会变成了“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模式,大家上班已经耗尽了力气,下班只想学“立竿见影”的东西。
那些需要慢慢琢磨的文学、哲学书,被当成了“没用的噪音”,更尴尬的是,连实体书店都在慢慢消失。
日本现在近三成的小镇没有书店,就算有,买书也得等好久,书店靠杂志物流送书,现在杂志卖得差,书只能跟着杂志慢慢运,还不如在网上买来得快。
不过事情也不是完全没转机,这几年短视频平台上,荐书成了个热门话题。
日本有本叫《我的樱花恋人》的书,在TikTok上有25万人点赞,销量一下破了70万本,还被改成了电影。
美国有个作家,之前出书全靠自己掏钱,后来被TikTok博主推荐,一下子有6本书冲进畅销榜。
有意思的是,日本有学者发现,现在的初中生、高中生阅读量没降反升,他们就是看了短视频才开始看书的。
如此看来,不是职场人真的“读不进书”,而是没找到跟现在生活节奏匹配的阅读方式。
三宅香帆建议大家“半身心”工作,别把自己逼太紧,留点儿精力给读书,哪怕只是随手翻几页,不用追求“有用”,单纯享受文字也行。
说到底,工作后读不进书,不是我们的错,也不是书的错,而是我们还没适应“工作”和“阅读”在当下的关系。
以前读书是为了生存,现在读书可以是为了给自己留一点喘息的空间。
下次下班要是不想刷手机了,不妨从一本薄书、一个短故事开始,说不定就能找回读书的乐趣。
来源:云娱云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