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不冷,就看秋分”,今日秋分,今年冬天会很冷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3 11:02 1

摘要:"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今日9月23日02时19分,农历乙巳年八月初二,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两极附近除外),此后北半球昼渐短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今日9月23日02时19分,农历乙巳年八月初二,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两极附近除外),此后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气温加速下降,真正的"秋凉"就此拉开帷幕。

秋分的"分"有双重含义:一是"平分昼夜",二是"平分秋季"。古人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起点,秋分恰好处在秋季90天的中点,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其"八月中,解见春分"。

古人确定秋分的方法历经千年演变。先秦时期,人们通过"土圭测影"确定:当正午日影长度与春分相等时,即为秋分。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已明确记载二十四节气名称,秋分与春分、夏至、冬至并称"二分二至",成为历法核心坐标。到了现代,秋分的交节时刻由太阳黄经决定——当太阳运行至黄经180°(秋分点)时,即为秋分开始。2025年秋分的精确时间为9月23日02时19分,正是太阳直射赤道的瞬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秋分属于"早秋分"。民间以交节时刻区分"早秋"与"晚秋":若交节在中午12点前为"早秋分",之后为"晚秋分"。今年秋分在凌晨2点19分,显然是"早秋分"。农谚"早秋分雨淋淋,晚秋分晒谷人"说的正是:早秋分易秋雨连绵,影响秋收;晚秋分则多晴好天气,利于晒粮。

秋分是气候的"转折点"。此时副热带高压南撤,冷空气势力增强,我国大部分地区告别"秋老虎",进入"一场秋雨一场寒"的阶段。

典型气候特征

昼夜温差大:北方多地昼夜温差超10℃,清晨草叶凝露,正午仍有暖意;南方"秋老虎"余威渐消,但"寒露风"(低温阴雨)开始影响晚稻。

秋雨频现:华北、黄淮进入"华西秋雨"尾声,长江中下游多"秋分雨",农谚"秋分前后必有雨"即源于此;华南则可能受台风影响,出现强降雨。

初霜冻逼近:东北、西北部分地区已现初霜,农谚"秋分冷得早,早霜危害大"提醒:若秋分后气温骤降,需警惕早霜冻坏未成熟的玉米、大豆。

特殊年份对比: 若遇"早秋分"(如2025年),冷空气活跃更早,秋雨持续时间长,可能导致秋收作物(如水稻、棉花)贪青晚熟,甚至发芽霉变。而"晚秋分"年份,冷空气偏弱,秋阳高照,利于晒场作业,但可能引发秋旱,影响冬小麦播种。

农谚是古人观察气候的"经验库":

"秋分无生田,准备动刀镰":秋分后所有农作物都停止生长,进入收割季,农民需抢抓晴好天气收割。

"秋分雨绵绵,冬雪盖麦田":秋分连阴雨,预示冬季雨雪多,积雪能为冬小麦保温保墒,"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即源于此。

"秋分西北风,来年早春多阴雨":秋分刮西北风(冷空气强),次年春季暖湿气流活跃,易出现低温阴雨,影响春播。

秋分习俗兼具农事总结与生活仪式感,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丰收的庆祝。

竖蛋:"秋分到,蛋儿俏" "竖蛋"是秋分最有趣的民俗之一。选择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将其直立在平面上,成功率比平时高。这并非玄学——秋分昼夜平分,地球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加上鸡蛋表面有许多凸起的"小颗粒",三五个颗粒能形成支撑点,增加直立可能。如今,"竖蛋"已从祈福演变为亲子互动游戏,传递着"平衡"的生活哲学。

秋社:从"祭土地"到"庆丰收" 秋社是秋分前后的传统祭祀活动,起源于商周时期的"社日"。古人认为土地生养万物,秋分正值秋收后,用新粮祭祀土地神(社神),祈求"春祈秋报"。《荆楚岁时记》载:"秋分以牲祠社,其供帐盛于仲春之社。"随着时间推移,秋社逐渐演变为"丰收节"——村民凑"社钱"、做"社糕"、演"社戏",共享丰收喜悦。如今,多地仍保留"打社火"、"吃社饭"的习俗,用糯米、腊肉、花生等食材煮成"社饭",寓意"五谷丰登,邻里和睦"。

吃秋菜:"秋汤灌脏,洗涤肝肠" 岭南地区有"秋分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为"秋碧蒿",茎叶细嫩,略带清香。采回的秋菜与鱼片熬成"秋汤",俗语"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既体现古人"应季而食"的养生智慧,也暗含"借自然之力调理身心"的朴素哲学。现代营养学也印证:秋菜富含维生素A、钙、铁,能缓解秋燥,促进消化。

禁忌与养生:顺应秋"收" 秋分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养生需"养收"。民间有"秋分不晒被,冬天必遭罪"的说法——此时阳光温和,晒被子能杀菌除螨,避免冬季潮湿引发的关节痛。此外,"秋分忌露背":人体背部是"阳脉之海"(督脉)所在,受凉易引发感冒、腹泻;饮食宜"减辛增酸"(少吃姜蒜,多吃山楂、葡萄),以收敛肺气,预防秋燥。

"冷不冷,就看秋分"是流传甚广的农谚。古人通过秋分当天的天气,预判冬季冷暖,这些经验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秋分雨:腊月冰三尺 农谚"秋分一滴雨,腊月冰三尺"说的是:若秋分下雨,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腊月(农历十二月)气温极低,河面冰层厚实。这背后是气候逻辑:秋分降雨多由冷空气南下与暖湿气流交汇导致,若此时冷空气已活跃,冬季可能更强,形成"冷冬"。冷冬虽对出行不便,但能冻死土壤中越冬的害虫(如小麦蚜虫、玉米螟),减少来年虫害;积雪还能为冬小麦保墒,"冬雪是个宝,春麦收成好"。

秋分晴:三冬少雨雪 "秋分日头毒,三冬少雨雪"中的"日头毒"指秋分晴天且气温偏高。此时暖空气占优,冷空气偏弱,冬季可能出现"暖冬"。暖冬虽让人感觉舒适,但会导致麦苗徒长(抗寒能力下降)、土壤失墒(冬旱风险增加),还会使害虫越冬基数大,来年虫害高发。农谚"该冷不冷,不成年景"即提醒:违背自然规律的"异常温暖",可能影响农业生产。

秋分雷:冬雪盖田坎 "秋分雷滚滚,冬雪盖田坎"更显巧妙。秋分后,北方冷空气占主导,暖湿气流减弱,正常年份很少打雷。若秋分打雷,说明暖湿气流仍强,与冷空气剧烈碰撞,预示冬季暖湿气流活跃,易形成大雪。积雪覆盖田坎(田埂),既能保墒,又能增加土壤氮含量(雪水含氮化物是普通雨水的5倍),为春播打下好基础。

秋分的"平分",不仅是昼夜、寒暑的平衡,更是人与自然的平衡。从"竖蛋"的生活趣味,到"秋社"的丰收喜悦;从农谚里的气候智慧,到养生中的"养收"之道,古人用千年经验告诉我们:顺应天时,方能从容生活。

今日秋分,你那里是晴是雨?不妨看看窗外的天气——它不仅是今日的风景,更是自然写给我们的"冬季预告信"。无论冷暖,备好秋装、晒好棉被、收完秋粮,便是对这个季节最好的回应。

来源:乡村小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