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职业有多 “高危”?收入暴跌、流量消失,90% 人撑不过3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9 15:15 1

摘要:在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中,网红群体的演变与互联网技术迭代、平台生态变迁紧密相连。回顾网红群体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印记。

在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中,网红群体的演变与互联网技术迭代、平台生态变迁紧密相连。回顾网红群体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印记。

早期互联网用户以精英群体为主,网红的雏形出现在文本社区时代。

20世纪90年代末,以痞子蔡为代表的网络作家,凭借《第一次亲密接触》等作品成为初代网红,他们以文字为载体,在BBS、博客等平台输出内容。进入21世纪初,木子美通过网络性爱日记引发广泛关注,延续了以文字输出为主的网红模式。这一阶段的网红影响力主要局限于特定圈层,用户规模有限。

痞子蔡

木子美

2004年左右,随着互联网文化多元化发展,以芙蓉姐姐、凤姐为代表的网红开启了第二阶段。他们借助照片等视觉元素,依托恶搞文化走红。此类网红多以夸张形象和行为吸引眼球,通过病毒式传播迅速获得流量。从北大清华BBS流出的芙蓉姐姐,以及以犀利言论引发争议的凤姐,都在当时的网络空间掀起热潮。这一时期,网红开始突破精英圈层,呈现出草根化、野生化的特征,“草根网红”概念由此诞生。

芙蓉姐姐、凤姐

微博的兴起推动网红发展进入第三阶段。

2009年后,知识分子、意见领袖纷纷入驻微博,网络大V群体崛起。他们依托平台的传播优势,就公共话题展开讨论,影响力辐射至社会层面。但部分群体因观点立场争议,逐渐被贴上“公知”标签。这一阶段,网红开始从单纯的内容输出向观点表达和社会议题讨论延伸,商业价值也逐步显现。

2016年前后,随着短视频平台崛起,Papi酱、咪蒙等网红的出现标志着行业进入第四阶段。

Papi酱

网红经济走向机构化、商业化,MCN机构大量涌现,通过专业化运营打造网红IP。直播带货的兴起更是重塑了网红商业模式,使流量变现效率大幅提升。

同时,网红类型日益丰富,生活化、陪伴型网红成为主流,如B站情侣账号、生活Vlog博主等,他们通过展示日常生活吸引粉丝,商业价值突出。

网红与粉丝的关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早期以文字为载体的网红,与粉丝互动偏重于精神交流,商业属性较弱。

随着视频化、影像化内容兴起,网红与粉丝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一方面,粉丝对网红产生陪伴感和情感依赖;另一方面,商业化运作使双方关系增添了经济属性。这种亲密关系与经济关系的交织,形成了独特的网红生态。当网红在价值观、内容输出等方面与粉丝期待不符时,容易引发粉丝反噬,B站网红的“回踩”现象就是典型表现。

从平台视角来看,不同平台对网红的塑造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早期平台为吸引创作者,给予较大创作空间,处于平台与创作者关系中的弱势方,形成所谓的“红利期”。随着平台发展壮大,开始通过流量规则和算法机制规范内容创作,网红逐渐成为平台生态中的“基建工”。

MCN机构作为内容生产车间,进一步强化了网红生产的工业化特征。

MCN机构含义

以抖音为代表的平台,将网红视为消耗品,通过缩短网红生命周期、加快新陈代谢速度,保持平台内容的创新活力。抖音利用算法机制快速筛选优质内容,推动网红不断自我迭代,形成高度竞争的生态环境。相比之下,B站更注重粉丝与UP主的情感连接,创作者流量稳定性相对较高,但也面临内容同质化、用户审美疲劳等问题。

网红职业具有鲜明的不稳定性特征。

收入方面,缺乏稳定的薪资保障,依赖广告、带货等收入来源,受市场环境和流量波动影响大。流量方面,爆款内容不可预测,算法规则变化频繁,导致网红难以维持稳定的关注度。此外,行业竞争激烈,新人不断涌入,网红生命周期普遍较短。

面对职业发展困境,部分网红选择在流量高峰期全力变现,积累财富;少数头部网红通过打造个人品牌、孵化新账号或拓展商业版图实现转型。也有大量非职业化网红,将创作视为生活方式,在工作之余通过内容创作满足自我表达需求、寻找同好,实现社交和文化价值。

随着互联网普及和技术发展,网红群体逐渐走向大众化、常态化。未来,随着AIGC等新技术的应用,网红生产机制可能发生深刻变革。

同时,“微网红”数量将不断增加,网红概念的边界进一步模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网红不再局限于特定职业或身份,而演变为一种普遍的互联网存在形态,深刻影响着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与社会生活。

来源:笑愚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