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看了两本日本纪实作品:《房产销售员日记》和《养老院护工日记》,作者都是普通人,讲述自己50岁以后重新进入职场的经历。虽然是日本的故事,但情境却令人感同身受。尤其在当下中国也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这些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在这个“35岁危机”都让人焦虑的年代,50岁以后还能找到什么工作?还能养活自己吗?这是不少中年人心中的隐忧。
最近看了两本日本纪实作品:《房产销售员日记》和《养老院护工日记》,作者都是普通人,讲述自己50岁以后重新进入职场的经历。虽然是日本的故事,但情境却令人感同身受。尤其在当下中国也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这些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两个主角,一个是去卖房子,一个是去养老院当护工。为什么是这两个职业?因为缺人,严重到“只要肯来就能上岗”。
比如那位56岁改行去养老院的作者,第一次去上培训班时,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教室里,还以为是来授课的老师。结果人家是来“考证”的同学,已经70岁了。
这位老人,曾是大企业白领,后来做过保洁,如今又决定转行当护工。虽然学习吃力,考试总是倒数,但证书到手后,第一家面试的养老院就录用了他。
培训班里,还有80岁的学员也成功毕业并上岗。是的,80岁还在奋斗,不是玩笑。
这样的魔幻现实,不是个例,而是整个行业的常态。《护理白皮书2024》数据显示,日本目前每10位高龄老人对应不到1名持证护理人员,缺口超过50万人。所以,只要你愿意来,哪怕你70岁,也有人抢着要。
《房产销售员日记》的作者进入房产中介行业时约40岁,已经算是年轻力壮了。但他身边的同事,大多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有一次,一位潜在客户走进展厅,几个销售员争抢着迎接。两个年纪大点的同事冲在最前头——一个55岁,一个59岁。眼看就要跑到客户跟前,55岁的那位突然摔倒在地,手里还紧紧捏着名片,样子“实在太惨了”。
作者感慨,老年打工人不仅要拼经验,更要拼身体素质。失业不是终点,但重返职场也绝非轻松。
更现实的是,即便重返岗位,大多数中老年人只能从临时工做起,社保不全、工资不高。
以《养老院护工日记》的作者为例,拿到护工资格后,找到的第一份工作税后月薪不到8000人民币,还没有正式编制,干的是最脏最累的活。
但他依旧坚持了下来,因为他知道——从业三年后可以考“介护福祉士”证书,拿到就能转正、升职、加薪。而他70岁的那位同学,也在努力备考,准备“再战一次”。
进入养老行业,很多人以为只是帮老人洗澡、喂饭、陪聊天。但真正做起来,才发现门槛并不低。
比如,“纸尿裤穿着师”这个资格证,听起来像段子,其实是真实存在的专业认证。穿纸尿裤不仅要讲技巧,还要顾及老人的自尊心。
书中提到,在养老院里,绝对不能说“尿不湿”这个词,因为老人会觉得这是对小孩的称呼,听了非常反感。必须说“内裤”。
作者还分享了一段经历:他原本好心买了“大字书”送给视力不好的老人,结果被拒绝了。原因?老人觉得“大字书是小孩子读的”,拒绝被“看低”。
还有喂饭时不能使用“婴语”,比如“你今天乖不乖呀”这种话,会被老人认为是在羞辱。
应对固执的老人也要讲方法。有的老人死活不吃药、不洗澡,不能硬劝,不能讲道理,最有效的办法是“晾一晾”。过一会儿,老人自己就忘了刚才说过什么,又会乖乖配合。
这份工作,不只是体力活,更是情绪劳动。既要照顾身体,也要守护尊严。
“70岁的护工,服务的老人比他还年轻。”
现实确实残酷。但也正因为残酷,才更显得每一次努力的可贵。
50岁以后找工作,可能工资低、待遇差、竞争大,但只要愿意重新开始,依旧有机会被需要、被重用。
养老行业也好,销售岗位也罢,并不完美,但在老龄化加剧、就业内卷的今天,它们或许是中老年人“躺不平”的出口。
不管你几岁,不管你有没有学历,只要你还愿意学习、还愿意站起来,世界还是会给你留一个位置。
别怕起点低,也别怕年纪大。只要你不躺下,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还有机会重新出发。
来源:老闫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