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环保组织率先发声,指出“高寒生态区不宜施放烟花,重金属残留将对冰川和水源构成威胁”。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环流慢,烟花燃烧后的锶、钡等微粒很可能附着在冰川表面,随融雪流入下游,破坏生态。
环保已经成为不少品牌“必打卡”的标签时,始祖鸟却因为一场烟花秀,把这层“绿色外衣”给烧了个干净。
一个靠“可持续发展”站稳高端市场的户外品牌,为何因一场宣传活动引来全网质疑?它到底是环保先锋,还是营销高手?
9月19日傍晚,始祖鸟在西藏阿里地区海拔5500米的高原上,联手艺术家蔡国强点燃了一场名为《升龙》的高空烟花秀。
官方宣传稿写得很文艺,说是“以东方美学致敬自然”,但24小时不到,评论区就炸了锅。
环保组织率先发声,指出“高寒生态区不宜施放烟花,重金属残留将对冰川和水源构成威胁”。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环流慢,烟花燃烧后的锶、钡等微粒很可能附着在冰川表面,随融雪流入下游,破坏生态。
这场原本打着环保旗号的“艺术行为”,却成了对“环保人设”的一次实打实的挑战。
有人开始为始祖鸟辩护:只是一场烟花秀,不至于就此否定一个品牌的环保努力。
但问题远不止这一场秀,始祖鸟从早年起就把环保当作核心品牌理念,从产品吊牌到门店宣传,从官网首页到社交媒体,处处强调“可持续”。
当环保成了品牌的标志性口号,每一个与之相悖的动作,都会被放大。
关键是,这并不是品牌第一次在“理念”与“行动”之间打架。事件爆发后,始祖鸟海外社交平台很快发布英文致歉声明:“We will adjust our working methods”,承认需要调整工作方式,而中文版声明则将问题归因于“突发气象条件”,强调是“不可抗力”。
一个承认问题,一个选择模糊说辞,“海内外双标”的操作让人质疑其处理危机的诚意。
这波回应迅速引起消费者反感,“环保承诺”在不同市场、不同人群面前,可以说不同的版本,消费者自然开始怀疑:环保,是承诺,还是策略?
与此同时,产品本身也被拉出来重新审视。
冲锋衣、羽绒服、徒步鞋,动辄几千块的价格,被称为“户外界的爱马仕”,但投诉却不少。据黑猫投诉平台记录,关于始祖鸟的消费纠纷多达 3042 条,不少用户反馈“鞋穿三次开胶”“羽绒服洗两次起球”“LOGO洗三次就掉”。
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高价是否真换来了价值?有消费者指出,买它是看中了环保理念、产品专业性、品牌调性,但实际情况却是,“专业感”被价格撑起来,“环保感”靠标签硬贴上。
在营销层面,始祖鸟并非个案,整个高端户外行业近年普遍采用“绿色营销”策略:
把基础功能概念包装成环保技术;把消费行为与环保道德挂钩;用复杂认证制造“专业”形象;一出事就转移焦点,把责任外包。这一整套做法,本质上是将环保变成一种“可交易的符号”,以此换取消费者的信任与溢价。
但当一件所谓环保羽绒服因为RDS认证(仅保证羽绒来源合法)价格翻三倍,当所谓“环保防水”只是在涂层材料上做了微调,却让成本上涨三四倍时,消费者很难不怀疑:环保,到底值多少钱?
更深一层的问题在于:生产过程是否真的环保?环保装备买回来后真的被高频使用了吗?消费者是真的在保护地球,还是在满足自己的消费焦虑?
数据显示,户外服装行业年增长率达到15%,但回收率不足3%,而消费者因“环保”标签所支付的额外溢价平均高达40%,这其中的错位,不是一场烟花能解释清楚的。
始祖鸟事件,不仅是一场品牌翻车,更像是一次行业照妖镜,它让我们看清了一个问题:当环保被包装成卖点,真正的环保就已经离消费者越来越远了。
这一场海拔5500米的烟花,炸碎的不是某座雪山的寂静,而是消费者对“绿色品牌”的信任。
来源:老徐述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