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如果我说要带你去一个手机没信号、不能随便拍照、连马路都坑坑洼洼的国家旅行,你八成会翻个白眼:"这不花钱找罪受吗?"但当我真正踏上朝鲜土地的那一刻,突然明白了那些"砸锅卖铁也要来"的旅友——这里就像一台时光机,把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与21世纪的魔幻现实糅合得浑
朋友,如果我说要带你去一个手机没信号、不能随便拍照、连马路都坑坑洼洼的国家旅行,你八成会翻个白眼:"这不花钱找罪受吗?"但当我真正踏上朝鲜土地的那一刻,突然明白了那些"砸锅卖铁也要来"的旅友——这里就像一台时光机,把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与21世纪的魔幻现实糅合得浑然天成。今天就跟大伙儿唠唠我这趟"穿越之旅"的所见所闻。
平壤街头:当整齐划一成为行为艺术
凌晨五点被鸡鸣声吵醒,推开羊角岛酒店的窗户,晨雾中的大同江畔早已人影绰绰。一群蓝裙子白衬衫的女学生踩着高跟皮鞋"哒哒"走过,那场景活脱脱像老电影里的镜头——后来导游小金告诉我,朝鲜学生必须穿校服,女生短发不过耳,连皮鞋跟高都有规定。
在凯旋门广场,我撞见过最魔幻的画面:十来个戴红领巾的男孩排着队买冰棍,每人接过冰棍后都对着售货员阿姨45度鞠躬。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奶奶讲的粮票年代,但这里的"规矩"似乎被演绎得更极致。成年人的日常装束也像被施了魔法:女职员清一色过膝裙配小西服,男同志永远理着板寸,连公文包倾斜的角度都像用尺子量过。
最绝的是某天在公交站,突然下起瓢泼大雨。等车的人群像被按了暂停键,没一个人慌乱躲雨,直到三分钟后统一撑开透明雨伞——后来才知道,朝鲜人雨天打伞必须用政府配发的制式雨伞。
舌尖上的平壤:当鸡蛋成为奢侈品
在朝鲜的头三天,每顿饭都能吃到白煮蛋,我还跟同团大姐开玩笑:"这地方养鸡业挺发达啊。"直到有天去当地供销社,看见货架上鸡蛋标价折合人民币5元一个,惊得差点把相机摔了。导游小金这才透露:"你们游客的鸡蛋都是特供的。"
普通朝鲜人的餐桌什么样?按国家配给标准,每人每月30斤大米、2斤肉、半斤油。我们参观过平壤郊区的合作农场,看到厨房里堆着成筐的土豆玉米。农场大婶现场演示用玉米面掺野菜蒸窝头,闻着倒是清香,但同团东北大哥咬了一口就皱眉:"这不俺们那旮瘩猪饲料么..."
不过朝鲜国宴倒是让人大开眼界。在玉流馆吃冷面时,穿着民族服装的服务员端上来十二道小菜,从生拌牛肉到松茸鸡汤应有尽有。只是结账时瞄到菜单价格——一碗冷面120人民币,相当于普通朝鲜人半个月工资。
住进"楚门的世界":免费分房背后的秘密
当我们的大巴驶过未来科学家大街时,整辆车都在惊呼。那些镶着玻璃幕墙的摩天楼,简直比上海陆家嘴还气派。小金骄傲地说:"这都是分给科研人员的!"后来参观样板间时,我发现了个蹊跷:40平的房子装着三个空调,可打开柜门连根电线都没接。
羊角岛酒店的夜晚更让人细思极恐。47层高楼灯火通明,可整晚窗外连个车灯都看不见。有次我偷溜到消防通道,发现从5楼往下全是封死的。同屋的上海阿姨说得精辟:"咱们住的不是酒店,是主题公园的布景板。"
最震撼的是参观国际友谊展览馆。当看到金日成收过某非洲小国送的镀金AK47,金正日藏有整面墙的迪士尼DVD时,90后小妹嘀咕了句:"这不就是加强版手办狂魔么..."话音未落就被导游狠狠瞪了一眼。
从新义州到平壤的220公里火车,绝对是我人生最漫长的旅途。不是铁轨太破——虽然确实颠得人隔夜饭都要吐出来——而是每开半小时就要停一小时让道。车窗外掠过的画面像被按了0.5倍速:戴草帽的老农赶着牛车,穿军装的少年踩着28大杠,田埂上突然冒出手举鲜花的小学生对着列车敬礼...
平壤地铁倒是体验神奇。坐着每秒0.5米的扶梯往地心钻了三分多钟,站台穹顶挂着水晶吊灯,壁画上工农兵昂首阔步。花三毛钱买张票,车厢里飘着淡淡的煤油味,对面戴勋章的老爷爷突然掏出台翻盖手机——诺基亚1100!这玩意儿在中国都能进博物馆了。
旅行最后一天发生件耐人寻味的事。在少年宫看表演时,有个拉手风琴的女孩突然用中文对我说:"姐姐,能给我支口红吗?"我慌忙翻包时,陪同的安保人员一个箭步插到我们中间。后来在厕所隔间,发现兜里不知何时被塞了张字条,上面歪歪扭扭写着"请联系我哥哥在丹东..."吓得我当场撕碎冲进马桶。
回程大巴上,小金突然指着窗外说:"看!我们新建的科学家小区。"顺着他手指方向,十几栋灰扑扑的筒子楼孤零零杵在荒野中,二楼阳台上晾着的白床单在风里乱舞,像极了电影里的末世场景。
后记:
这趟旅程教会我一个道理:在朝鲜,你看到的永远是他们想让你看到的。但正是那些刻意安排外的蛛丝马迹——供销社货架上的空奶粉罐、地铁里年轻人偷偷张望的眼神、深夜酒店窗外吞噬一切的黑——拼凑出了更真实的图景。回国后有人问我值不值得去,我总会想起羊角岛顶层旋转餐厅里那杯价值80块的速溶咖啡,望着平壤万家灯火(虽然大多是装饰灯),突然读懂了这个民族的生存智慧:在现实与幻象之间,他们为自己造了个温柔的茧。
来源:百姓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