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APT评分的个性化双抗策略或可改善PCI患者2年净临床获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11:23 1

摘要:2025年8月29日至9月1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在西班牙马德里盛大召开。在备受瞩目的Late-Breaking Science专场,PARTHENOPE研究重磅公布,其核心突破在于:基于DAPT评分的个性化双抗策略,或可显著改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2025年8月29日至9月1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在西班牙马德里盛大召开。在备受瞩目的Late-Breaking Science专场,PARTHENOPE研究重磅公布,其核心突破在于:基于DAPT评分的个性化双抗策略,或可显著改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2年净临床获益。该研究通过量化缺血与出血风险,为临床决策提供精准指导,有望改写PCI 术后抗栓治疗范式。为此,本刊特邀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陈韵岱教授对研究进行深度解读,以期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前沿参考。

专家简介

陈韵岱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心血管病医学部主任,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全军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联勤保障部队医疗卫生专家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1》编写组专家等 担任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及国家自然基金重大仪器专项首席科学家,全军心血管应激医学实验室及北京市微创血管病创新重点实验室主任,SCI 收录杂志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主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军队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2014 年获原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银星”

研究背景与目的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标准抗栓策略。现行国际指南推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接受12个月DAPT,慢性冠脉综合征(CCS)患者则为6个月。然而,DAPT的最佳持续时间仍存在争议,尤其是如何平衡缺血与出血风险。尽管目前已有DAPT评分等风险工具用于指导治疗决策,但其有效性尚未在前瞻性随机试验中得到验证。2025年ESC大会上公布的PARTHENOPE研究则旨在填补这一空白,比较基于DAPT评分的个性化DAPT策略与标准12个月DAPT对PCI患者远期临床结局的影响。

研究方法

PARTHENOPE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评估者设盲的随机对照试验(NCT04135989),在意大利的14个中心开展。主要纳入接受PCI治疗的患者,排除需口服抗凝药治疗或活动性出血的患者。研究采用2×2析因设计,同时比较聚合物游离药物洗脱支架与可降解聚合物支架的非劣效性,以及个性化DAPT策略相较于标准DAPT策略的优效性(图1)。个性化DAPT组根据DAPT评分决定治疗时长:DAPT评分<2分的CCS患者接受3个月DAPT,ACS患者接受6个月DAPT;DAPT评分≥2分的患者均接受24个月DAPT。标准DAPT组所有患者均接受12个月DAPT,后转为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研究的主要终点为24个月净不良临床事件(NA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以及BARC 2、3、5型出血。

图1. 研究设计和分组

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2107例患者,平均年龄64岁,男性占比78%,超过30%的患者合并糖尿病,ACS占总纳入人群的76%,且约1/4的患者进行了复杂PCI。个性化DAPT组中,中位DAPT评分为2分,其中58.7%的患者≥2分,41.3%的患者<2分,接受3个月、6个月、12个月DAPT的患者分别占比15.2%、24.5%和60.3%。


主要结果显示,个性化DAPT组24个月NACE发生率为18.6%,显著低于标准DAPT组的22.2%(OR=0.80,95%CI:0.64~0.99,P=0.040),风险差异为-3.54%(95%CI:-6.99% ~ -0.09%)(图2)。其获益主要由心肌梗死(OR=0.69)和紧急血运重建(OR=0.53)的减少驱动,两组出血风险无显著差异。符合方案集(ITT)分析结果一致。除此之外,里程碑分析显示,获益主要出现在12~24个月;亚组分析提示DAPT评分≥2分、糖尿病、STEMI、年龄<75岁和非ARC-HBR患者的获益更显著。

图2. 个性化DAPT与标准DAPT的主要终点事件比较

研究结论

PARTHENOPE是首个在前瞻性随机设计中使用DAPT评分指导PCI术后DAPT时长的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基于DAPT评分的个性化DAPT策略的24个月净临床获益显著优于标准12个月DAPT,且未增加出血风险。

专家点评

PARTHENOPE研究的发布标志着PCI术后抗栓治疗个体化决策迈出了关键一步。尽管DAPT策略已有指南推荐,但临床实践中仍普遍存在“一刀切”现象,并未考虑患者的出血风险和缺血风险,而DAPT评分虽被多项研究引用,但其应用多限于回顾性分析或事后假设生成,但并未在随机对照试验中得到前瞻性验证。PARTHENOPE研究则填补了这一空白,不仅证实了基于DAPT评分的个体化策略可显著降低NACE事件,更首次将风险评分真正融入治疗决策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个性化DAPT组中高达60%的患者被判定为高DAPT评分并接受24个月DAPT,这一高于以往认知的比例提示临床中高危患者比例可能被低估。此外,生存分析显示KM曲线存在交叉,这提示风险非比例性,但研究者通过多模型校正和敏感性分析验证了结果的稳健性。获益延迟出现(12个月后)也与延长DAPT预防晚期缺血事件的机制相符,进一步强调了对高风险患者延长DAPT的重要性。


然而,该研究的设计细节和临床实施中仍有若干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如何平衡缺血与出血风险这个当前DAPT疗程决策面临的最大挑战。首先,该方案允许使用包括氯吡格雷、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在内的各类P2Y12抑制剂,且治疗中可更换药物和剂量。此设计虽更贴近真实世界,但不同强度P2Y12抑制剂对出血风险的影响差异显著,而研究中未提供药物具体分布及对终点的影响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结果解读的确定性,因此尽管总体出血风险未增加,但仍需谨慎推断其在强效P2Y12抑制剂长期应用人群中的普适性。


其次,研究中高DAPT评分患者一律接受24个月DAPT,且不区分ACS与CCS。ACS患者通常存在更高的血小板活性和复发缺血事件风险,理论上更可能从长期强效DAPT中获益;而CCS患者缺血风险相对较低,24个月DAPT的净获益可能因出血累积风险而打折扣,因此对于高DAPT评分内的CCS亚组,其安全性与疗效是否与ACS患者一致,仍需要更多数据支持。此外,该研究在高出血风险(如ARC-HBR标准)患者中反而提示个性化策略可能有害(OR=1.81),这说明单一评分不能解决所有临床问题,临床决策需整合多项因素(如CRUSADE/HAS-BLED评分、临床背景等)进行综合评估,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治疗。


总而言之,PARTHENOPE研究标志着PCI术后抗栓治疗正在进入“评分指导、个体定制”的新时代,是实现精准抗栓的重要一步,但其解读需谨慎,实施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P2Y12抑制剂选择与出血风险进行全面评估。未来应致力于将该策略转化为临床实践,并开展更多以患者为中心的真实世界研究,以进一步完善个体化抗栓治疗体系。

来源:国际循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