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一年,贵州酸汤突然火了。从贵阳本地小吃到全国火锅店里的新宠,它以酸辣开胃的独特风味,成了无数吃货的新欢。光是2024年上半年,“贵州酸汤”在抖音上的搜索量就比去年暴涨了1966%。
过去一年,贵州酸汤突然火了。从贵阳本地小吃到全国火锅店里的新宠,它以酸辣开胃的独特风味,成了无数吃货的新欢。光是2024年上半年,“贵州酸汤”在抖音上的搜索量就比去年暴涨了1966%。
全国带“酸汤”字样的餐厅超过8700家,门店增长率超过40%,酸汤菜品增长率更是高达60%。在火锅底料中,它已仅次于麻辣,成了最受欢迎的新味型。
但问题也很明显:虽然“贵州酸汤”这个名字火了,但你能记住哪家品牌吗?很难。
比如贵阳本地的“黔诚多彩火锅”,门店不多,却曾在最火爆的时候单天营业额突破18万元,排队4小时才能吃上。但就算这么火,它也没能走出贵州。另一个本地品牌“贵厨”,尝试扩张也碰到了不少水土不服的问题。
这就导致一个尴尬局面:味道火了,品牌却没能跟上,这场热潮更像是“品类爆红”,而不是“品牌成功”。
酸汤能火成这样,背后有非常强的“流量操盘”。
一方面,贵州的旅游热、村超、民族风情IP等让酸汤有了“文化+美食”的传播场景;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海量探店视频、打卡种草、网红推荐,也把它炒成了“必吃美食”。
一些火锅企业甚至透露,为了把酸汤炒热,行业内曾联合砸下上千万做推广。酸汤的“火”,并非偶然,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流量战役”。
但热度归热度,实际经营却不尽人意。数据显示,2023下半年以来,一线城市里酸汤店的闭店率超过30%,二三线城市甚至超过50%。不少品牌因为复购率低、加盟商投诉多,开始大面积收缩门店。
原因也不难理解:酸汤的味型虽然独特,但不够“成瘾”。不像牛油火锅吃了还想吃,酸汤更多是一种“尝鲜型消费”。再加上发酵工艺复杂、口味地域性强、标准化难度大,想要做成连锁品牌并不容易。
有加盟商就吐槽:“酸汤的味道太单一,锁不住老顾客。”火锅供应商也表示:虽然酸汤锅底成本低(十几块钱就能做一锅),但客单价也上不去。而消费者对“正宗酸汤”的要求又很挑,一旦口味不满意,差评就来了,复购更别提。
贵州本地人其实没那么着急把酸汤做成“全国品牌”。不少老板表示:“在贵阳一年做几千万也挺好,出去干嘛冒险?”这话听着保守,但也现实。
一旦走出贵州,酸汤就要面对更挑剔的消费者。例如广东人对牛肉品质极敏感,酸汤锅底如果掩盖不了肉的瑕疵,评价就会很差。而酸汤的味型也难以适应北方喜欢醋酸、南方喜欢果酸的多样口味需求。
不过,还是有人在尝试打破这个壁垒。
比如凯里市和新希望集团合作,推动“酸辣味”产业升级,把酸汤产品打入山姆会员店。另一个品牌“笔记安顺夺夺粉火锅”,靠性价比迅速扩张到全国239家门店,抓住了消费降级的机会。
还有一些高端打法也在出现,比如北京三出山餐厅,把酸汤做成山野风味,融合菌菇、清汤等多种锅底,提高了客单价,也提升了消费体验。
此外,酸汤还开始“转型”——酸汤小酥肉、酸汤水饺、酸汤饭等新产品陆续出现,试图把酸汤从火锅底料变成一种“基础味型”,延展到更多场景。
但这些探索仍处在早期阶段,真正能全国化的品牌,还没出现。
酸汤能火,是文化出圈、旅游流量、短视频传播、资本推动多种力量叠加的结果。但从目前来看,它还不具备成为全国性品牌的大众基础。
所以,酸汤的未来可能不是变成下一个“辣味”,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在小众与大众之间,在地方与全国之间,走出一条既有特色又能盈利的持续路径。
在这个流量和热度说变就变的时代,餐饮品牌终究还是要靠产品、服务和体系说话。火一时容易,火十年才是真本事。
来源:小何说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