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洪武二十四年,江西知府钱用勤栽了,这哥们儿因为“田粮案”被抄家问斩,眼看脑袋要搬家,他儿子钱怞揣着块破铁片子就往南京跑。
洪武二十四年,江西知府钱用勤栽了,这哥们儿因为“田粮案”被抄家问斩,眼看脑袋要搬家,他儿子钱怞揣着块破铁片子就往南京跑。
到了皇宫门口一跪,掏出的东西把朱元璋都看愣了,唐朝乾宁四年的丹书铁券,足足五百岁,上面还刻着“卿恕九死,子孙三死”。
说实话,这铁片子搁平常就是个古董,前朝的剑斩不了本朝的官,可朱元璋愣是大手一挥:“赦了!”不光免死,还把抄家的财产全还了。
要知道,李善长那些拿朱元璋亲赐铁券的开国功臣,最后哪个不是人头落地?钱用勤凭啥这么特殊?
这里面得先说说这铁券的来头,唐朝末年,吴越王钱镠帮唐昭宗平了董昌叛乱,皇帝一高兴,赐了这块铁疙瘩。
铁券长得像筒瓦,刻字填金,明明白白写着钱镠本人能免九次死罪,子孙能免三次。
钱家把这玩意儿当传家宝,中间战乱丢过又找回来,传到钱用勤这儿,没想到真派上了用场。
朱元璋刚建国时,想给功臣发铁券,可元朝没这规矩,形制都断代了。
有人说台州钱家有唐朝铁券,朱元璋赶紧把钱家后人叫来,对着这宝贝“镂木为式”,直接拿它当模板定了明朝铁券的标准。
换句话说,这唐朝铁券在洪武初年就已经是“备案文物”了,相当于在明朝官方挂了号。
钱怞拿出来的不是无名破铁,而是经过朱元璋本人“验货”的正版货。
就像现在拿张老版人民币去银行兑换,人家早有记录,自然得认。
钱镠临死前留了十条家训,前三条全是“要忠孝”“善事中国之君”。
他孙子钱俶更绝,宋朝一建立,直接拆了城墙纳土归降,把吴越十三州全交出去了。
这种几百年如一日的“忠君”模范,哪个皇帝不喜欢?朱元璋杀功臣杀得狠,正需要树立“嘉奖忠良”的形象。
赦免钱用勤,相当于给天下人看:你看,只要祖宗够忠义,前朝的铁券我也认。
这波政治宣传,稳赚不亏,钱用勤犯的是“田粮案”,说白了是经济问题,不是谋反叛逆。
唐昭宗赐券时就说了“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常刑”就是普通罪名,要是他敢谋反,十块铁券也救不了命。
明初功臣们为啥铁券不管用?因为他们大多扣上了“谋逆”的帽子,属于“十恶不赦”。
钱用勤这罪名踩在法律灰色地带,朱元璋既能显示皇恩浩荡,又不影响整顿吏治的大局,何乐而不为?
从西汉到明朝,丹书铁券的功能一直在变。
西汉时就是个记功的凭证,魏晋才开始有免死功能,唐朝完善了免死次数,可到唐晚期就因为滥发成了废纸。
宋朝以后,铁券基本成了摆设,直到朱元璋重启,本质上还是皇权的工具。
你看李善长,拿了铁券照样被灭族,因为朱元璋说你谋反,铁券就成了废纸。
钱用勤能免死,不是铁券多厉害,而是朱元璋觉得“该免”。
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皇帝给的“特权优惠券”,能不能用、怎么用,全看老板心情。
现在这枚钱镠铁券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了一级文物。
它背后的故事,与其说是免死金牌的奇迹,不如说是皇权统治的活标本。
古代臣子想靠一块铁片子保命?说到底,还得看皇帝愿不愿意给你这个面子。
来源:念寒尘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