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在各位月捐伙伴的支持下,“记忆包裹”项目倾注着“坚守爱与陪伴”的勇气,不断向外扩展名为陪伴的“网”,小心承托起这些珍贵的记忆。项目伙伴机构也持续努力,将爱与温暖扎根,一起来看看伙伴机构「海盐县民联社工服务中心」守护记忆的故事吧~
来自月捐人的善意与鼓励,经由我们插上翅膀,持续不断地传向远方。而念念不忘,就会有回响。
在「月捐留声机」里,我们与大家一同分享来自远方的回响。欢迎各位月捐伙伴在评论区留下你想说的话,我们会收集整理您的留言,并回传给本篇的主人公哦~
全文共计3560字,预计阅读约11分钟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此刻,在我们的身边,或许正有人在时间里遗落记忆,陷入迷茫与无助。
近年,在各位月捐伙伴的支持下,“记忆包裹”项目倾注着“坚守爱与陪伴”的勇气,不断向外扩展名为陪伴的“网”,小心承托起这些珍贵的记忆。项目伙伴机构也持续努力,将爱与温暖扎根,一起来看看伙伴机构「海盐县民联社工服务中心」守护记忆的故事吧~
01
项目伙伴机构社工:
生命的韧性,不是由记忆“赋予”的
一年前,我来到了目前所在的机构,成为一名社工。今年6月,我们机构有幸成为了“记忆包裹”项目的执行机构,我也正式踏上了这段特别的“记忆之旅。
我们在社区举办的首场活动是为老人们开展认知筛查,并通过一些日常且益智的互动游戏来观察老人们的认知情况。起初,我们还没有非常得要领,为了活动能顺利开展,老人们出现卡顿时,我们会急于介入,给予提醒。但第二次社区活动中,一位视力不佳的奶奶在拼拼图时直接拒绝了我们的帮助,坚持要自己完成,我才意识到,我们的直接帮助或许能让老人更快看到结果,但也“剥夺”了他们参与的过程感受。所以,我们当即调整了方式,蹲在奶奶身边,只在她表达需要时轻声引导。看着奶奶成功后满足的笑容,我们也感到很是开心。
我们所在的城市,正高速运转着。当习惯了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时,我们偶尔也会忘记,每个人有不同的节奏,而尊重生命原本的节奏,才能真正看到这背后具体的人,才算真正迈出了“共处”的第一步。
第一次活动,从表达情绪开始
带着这个宝贵的经验,我们开始邀请患有认知障碍的老人及其家属参与小组活动。他们有些是我们在早前的筛查中发现的疑似患病的老人;有些是通过社交媒体关注到项目,前来报名参与的家属;还有些是村社区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符合认知症症状的老人,引荐参与到项目中的……在充分了解老人目前的状况,并取得照护者同意后,我们开启了第一次小组活动。
不出意外,又有了一些小小的“意外”。小组活动设立的初衷是希望为这些老人和照护者们提供一些专业系统的支持与帮助,但很快我们发现,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一开始,活动氛围有些尴尬,抛出去的话题迟迟得不到回应——老人们期待可以借此机会换换环境,但还没从心底准备好迈出第一步;照护者们满是疲惫,本该为他们赋能、解压的小组活动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引导他们彻底对抗照护的惯性,放放松。
所幸,转机出现在第二次小组活动。我们意识到一味的输出可能无法打破僵局,毕竟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比我们更清楚、了解这个病症。于是我们邀请照护者们主动分享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位伙伴提到自己照顾的“婆婆半夜总是乱走,几乎每个晚上都不得休息,快要撑不住了”,另一位照护者立刻分享自己之前的经验,“可以在不妨碍走路的地方放小夜灯、摆显眼物品,老人起夜也能少磕碰”等等。就这样,沟通的平台初具雏形,一座座“孤岛”相连,在这条孤独而漫长的路上,陪伴彼此、陪伴老人前行。
我们一起完成记忆卡片的匹配
小组活动中,我们还会邀请专业领域的医生专家来给大家做科普,像是照护要点、认知训练方式等等。“抓袋子舞”就是一个能减缓病症发展的方法,多个袋子在手中随音乐鼓点轮换,以此来锻炼老人们的反应力和协调力,日常也可以练习。78岁的孔爷爷一开始很难跟上节奏,经过坚持练习,在第三次手势操与记忆训练时,他不仅能跟上节奏,还能准确完成记忆卡片的匹配,将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画面与名称一一对应。
这些肉眼可见的进步,对老人来说是最直接的激励,而我们也在一位又一位老人身上,看到了生命的韧性。当事物有破损、或是与之前的预期存在偏差时,我们常常专注于如何修复、如何弥补,却忘了有些事情无法复原,也无须复原。在后续的项目推进中,我们也发现,很多老人对身体、记忆上的落差是很清楚的,面对目前尚未有治愈之法的疾病,他们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走出好不容易搭建起的“安全地带”,跨越迷雾,重拾自信。
3个月,并不算太长,但足以让我们同老人与照护者一起,摸索与认知障碍群体的相处之道。也感谢基金会和各位正在支持的月捐伙伴,让我们走进了他们的生活,期待通过更多此类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看见他们的需求与光芒,以“同行者”的身份,陪伴与守护他们未来的生活。
项目伙伴机构社工 潘心悦
2025年9月
02
项目伙伴机构创始人:
陪伴的温度,不止被记忆“记住”
一个公益项目的执行,往往从需求确认开始。
十年前,我辞去在深圳的社工工作,回到家乡浙江省嘉兴市,创办了海盐县民联社工服务中心。成立之初,我们就将目光锁定在乡村社区服务,这些年大大小小的项目也做了一些,从养老到扶幼都有所涉及。
之所以申报“记忆包裹”项目,是考虑到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机构附近有6个村社区,这里面大概住了3000-4000位老人,结合过往开展项目时对认知症和老人们的了解,我们估测活动开展后,能帮到不少有需要的老人。后面也证实了,确实如此,通过认知量表进行筛查,我们发现每500位老人中,就有约118位患有中度或重度认知障碍症。面对来势汹汹的病症,我们必须加快脚步,用科普和了解增加早干预的可能性,用爱与陪伴延缓遗忘的脚步。
组织村社区的老人们参与认知筛查
设定了目标,设计好方案,接着就是重头戏——项目执行。
我们所在的地方,开车到市区大约一个半小时左右。我们遇到的不少老人都不太识字,牌也打不来,日常可以说是基本没有什么消遣活动,对认知症的了解也比较少,甚至提到这个病症时会感到抗拒,有较强的病耻感。因此,如何找到合适的突破点,获取大家的信任,成为了我们需要攻克的第一道难关。
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要用充分的知识和技能,让我们更有底气。之前我们接触的大多是普适型项目,为了能更好、更正确地帮助到认知症群体,项目开始前,机构内部也一起好好地补了课,并在后面执行过程中持续观察,放慢步调,走进他们的世界。这期间,“记忆包裹”项目组也给了我们不少专业的指导建议,就像是小组活动中引导者间的共鸣,我们也通过项目接触到了很多一同关注着认知障碍群体的伙伴机构,并从中汲取了不少宝贵经验,可以说,这是属于我们的“小组活动”。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开展社区活动的时候,越来越多人会在我们的宣传展板前驻足;会主动想要参与认知筛查、看看自己的身体情况;会在小组活动结束后和我们表示学到了很多东西,自家老人最近有了好转……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治愈”,真正做到换位思考的时候,尊重赢得了尊重,信任拥抱着信任,项目真正开始运转,焕发出应有的“生机”。
一次小组活动中,86岁的倪奶奶介绍自己30多岁的孙女时,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时间的“停滞”,她觉得已经毕业十几年的孙女,目前还在“上学”。我们没有强行纠正,而是和她一起翻阅相册,听她讲述那些存在于她记忆中的故事,做一些有趣的益智游戏,在潜移默化中,带着她去“复盘”回忆。这个过程无疑是漫长的,需要社工和家属倾注非常多的精力和时间,但在最近的一次活动中,当我们再次问到奶奶的孙女时,她已经可以记得她的成长,渐渐能说出照片上其他人的名字,我们都由衷地为她高兴。记忆的守护,是场持久战,我们很难一蹴而就收获改变,也很有可能是在坚持做一件没有结果的事情,但我们也相信,只要有努力,有陪伴,情况总不会变得更糟,一切就都是值得的。
之前听说,当五感中有一个缺失,其他的感官可能会更加敏锐,这个说法或许也同样适用于记忆。当记忆变得无法抓握后,对陪伴的感知能力就会提升,即使无法长期留存这些有温度的回忆,但在下一次感受到温暖时,也会想起曾拥有过的幸福与快乐。
前往老人家中探访
从广覆盖的社区活动到精支持的小组活动,我们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多方的帮助,而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也会有所成长。很高兴能成为本年度“记忆包裹”项目的执行机构,在各位月捐伙伴的支持下,我们有机会去关注到这些需要我们关注的老人们,一起做点对老人们有益的实事;在专家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我们能了解到最前沿的照护理论和与病症相处的正确方式,不断丰富我们的经验和积累;在村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们才能挨家挨户地探访,精准地找到每位有需要的老人,并为项目执行第三阶段——个案服务做准备。机构里的小伙伴们也都表示,在活动中学习到了如何更好地和家里老人沟通,变得更有耐心、更能体谅他人了。
期待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会有更多温柔且有力量的光撒在老人们的身上,更多老人可以有尊严、有承托地度过未来的时光。
项目伙伴机构创始人 虞雪松
2025年9月
唱针压下,悠扬的曲调在空气中慢慢荡开。那些你曾触碰过的生命,正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身处某地的你,是否偶尔也会回想,去年此刻怀抱的温暖。好在,声音不会褪色,时间从不遗忘,一起按下播放键吧,再去听听善意的回响。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月捐回忆和感受~
本篇文章距第1次和大家见面已有:12个月
新生、壮年、衰老,生命自有其规律和节奏,每段岁月都同样珍贵。在各位月捐伙伴支持下,近年来,我们持续为“记忆包裹”赋予力量,将爱与陪伴注入更多老人的晚年,助力更多社会服务机构、社工走进社区、乡村,走进一个个需要帮助的家庭。以陪伴对抗遗忘,守护生命中那些珍贵依然的时光,一起来听听“守住记忆”的故事吧~
来源: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