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开健身房是很多人眼中的“印钞机”。一张年卡动辄几千元,私教课更是轻松上万,很多人咬咬牙也得买。2021年,全国健身房数量一度超过14.9万家,开店热潮仿佛谁都能赚。
曾经,开健身房是很多人眼中的“印钞机”。一张年卡动辄几千元,私教课更是轻松上万,很多人咬咬牙也得买。2021年,全国健身房数量一度超过14.9万家,开店热潮仿佛谁都能赚。
但短短几年时间,这个行业却变成了跑路重灾区。2025年,仅中国健身房倒闭率就达到了50%,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的闭店率甚至超过20%。
你没看错,就是一半的健身房撑不过去!而且据专业统计,84%的健身房活不过一年,平均寿命只有16个月。怪不得大家都在调侃:“十家健身房,九家在跑路。”
更离谱的是,不少健身房在跑路前还有“套路”:节后、暑假后、双十一前,是闭店高峰期;闭店前疯狂搞促销、卖年卡,等钱到手就换法人、转股权,最后直接关门走人。这些手法,堪称“跑路教科书”。
而这些跑路行为,不仅让消费者血本无归,更催生了所谓“职业闭店人”,专门接手资金链断裂的门店,继续“骗”一波卡费后溜之大吉。最高法数据显示,2025年预付式消费纠纷中,健身类就占了18%,维权难度几乎是天花板级别。
其实,健身房频繁倒闭,并不是单纯的经营不善,而是这个行业从一开始就走在“高风险”路上。
传统健身房的商业模式,本质上靠“预收款+高负债”来运转。拿到用户的年卡钱,不是首先用来提升服务,而是继续开新店、做扩张。只要新会员不断,就能维持现金流。但一旦拉新遇冷,资金链就断了,瞬间就“原形毕露”。
更别说高昂的成本压力了。健身房通常开在商圈或社区黄金位置,房租贵得离谱;教练、销售等人力成本更是重中之重。当行业刚起步时,靠冲动消费还能“骗”一波,但当竞争激烈、用户变理性,器械、课程都差不多,最后只能卷价格——卷到最后,大家都亏钱。
疫情更是加速了传统模式的崩盘。门店没法开,收入清零,但房租、工资一分不能少,很多健身房就此撑不下去。而用户的健身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更愿意在家跳帕梅拉、刘畊宏,或者在Keep上跟AI教练练一节,更方便、更便宜、也不用担心被“套路”。
虽然行业正在经历寒冬,但健身市场本身并没有变“冷”。数据显示,中国有4亿潜在健身人群,尤其Z世代用户正在成为主力。他们更看重性价比、体验感和灵活度,不再愿意为一张年卡提前交几千块,更倾向于月卡、次卡、团课、线上课程等轻量化消费。
于是,很多新模式迅速崛起:
乐刻健身像便利店一样,主打小店+月付+24小时营业;超级猩猩取消年卡,只卖次卡,靠特色课程和教练IP打造“沉浸式体验”;Keep把线上线下结合起来,用AI教练、社群打卡留住用户;共享健身舱主打3元一次,无人化、零推销,成本低、体验好。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轻资产、轻负担、重体验”,更懂年轻人。国外的Planet Fitness也是同样的模式,用低价月费+标准化门店在疫情期间逆势扩张,成功突围。
所以问题的核心不是“健身房不赚钱了”,而是传统健身房“跟不上市场了”。消费者越来越聪明,不愿再为一家可能随时跑路的门店买单。未来的健身房,必须以年轻人为中心,模式要轻,运营要精,服务要真诚。
威尔仕、一兆韦德的倒下,不只是品牌的终结,更是传统健身房时代的落幕。这场倒闭潮,不是行业的终点,而是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健身行业仍然是个万亿级市场,未来属于那些更懂用户、愿意真诚经营的新模式玩家。
来源:墨兰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