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金秋时节召开的“人才招引大会”,让济南有了硕果累累的“收获感”!
一场金秋时节召开的“人才招引大会”,让济南有了硕果累累的“收获感”!
9月20日,中国·济南第四届高层次人才招引大会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启幕。
会场入口处,两名来自山东大学软件学院的应届硕士研究生的对话颇为有趣:
“你怎么才来啊,我都等你俩钟头了!”
“等我俩钟头算什么,济南都等我两年了!”
“哈哈哈哈……”
虽是玩笑,却也无意中戳到了济南的“人才态度”——
“才”来济南,什么时候都不晚,随时恭候!
本年度的大会的主题一以贯之: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
走进会场,15个招引专区组成了一个“从政策到签约”的全程服务大拼图,
2000余家用人单位携2.7万余个优质岗位,
现场向全球人才发出最炽热的邀约——
“刚刚好”的济南,欢迎“杠杠好”的你!
城市魅力:古今交融的文化磁场
招引大会人潮涌动,门庭若市。
现场就有人交谈:今天来了这么多人,济南靠什么吸引人才?
弦外之音就是,这个城市的人才流量密码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济南就是“流量”本身——
凭着千年文化名城的底蕴,济南向来是一个地域特征明晰的文化磁场。
大会精心打造的“城势·济南”展示专区就给出了回复,
趵突泉的清冽、千佛山的禅意、明湖的波光,这些都慢慢流淌在LED屏幕上,
特别像一串美丽的诗行,为这个“千年文化长廊”展卷轻吟。
走进非遗手造区,传承人指尖翻飞的鲁绣、跃动的皮影,
直接让传统文化在现场“活化”了。
这些场景不是刻意的“文化表演”,而是济南文化生态的自然流露。
正如一位参会的科技公司负责人所言:“我们招人才,不仅看薪资待遇,更看这座城市能不能让人才找到精神原乡。”
这种强大的文化张力,恰是济南人才战略的底色。
从“海右人才”政策宣讲团的深度解读,
到“城势·济南”专区里滚动播放的《我在济南刚刚好》宣传片,
泉城正以文化的温度融化人才与地域的隔阂。
这样的济南,定会让人流连忘返,必然“沉醉不知归路”。
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留学生李薇说:“济南是一座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充满活力的城市,这里环境优美,人们热情友好,让我有很强的归属感。”
政策引力:真金白银的留才诚意
在“潮涌·济南”活力专区,实时滚动着《济南市高层次人才项目寻英榜》。
不得不说,这份沉甸甸的榜单背后,是济南人才政策“双30条”的硬核支撑。
在新增的青年科技人才创业支持政策中,
每年遴选10名左右创业人才,每人给予一次性50万元资金支持;
每年遴选15名左右高层次人才,每人给予50万元资金支持;
每年遴选10个左右处于初创阶段的博士后创业企业,每个给予30万元至50万元资金支持。
一份份政策红利,转化为看得见的“人才红包”,可谓诚意满满。
这里,需要多说几句济南人才政策“双30条”,
它更像济南递出的“黄金名片”。对顶尖人才团队开出亿元的资助,
不仅彰显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魄力,
更透露出济南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野心——
无论是量子科技、空天信息,还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端团队,
都能在这里找到施展抱负的舞台。
而对急需紧缺人才的购房补贴,则精准戳中了年轻人的痛点。
一位现场咨询的博士坦言:“济南的房价相对友好,再加上这笔补贴,买房压力小了很多。”
这种“扶上马、送一程”的贴心举措,
让人才感受到城市“扶梯子”的诚意。
更值得关注的是 “真金白银”投向科研一线,不仅助力企业突破技术瓶颈,
更为青年科研人才提供了从实验设备到项目资金的“全周期支持”。
政策的温度,不仅体现在数字上,更渗透在服务的细节中。
“才汇·济南”招引专区设立的“一对一”政策咨询台前,
工作人员耐心解答着关于落户、住房的各种疑问。
在“才汇·济南”招引专区的“一对一”政策咨询台,
工作人员手持平板电脑,实时调取人才数据库,为求职者匹配最适合的岗位与政策。
这种精准服务的背后,是济南构建的“人才服务生态圈”。
从落户“秒批”到住房补贴“一键申领”,再到医疗保健专属服务,
济南人才政策“双30条”(2025版)将服务链条延伸至人才生活的方方面面。
正如现场一位企业HR所言:“过去招人才要跑十几个部门,现在济南把服务打包送上门,我们只管放手去拼!”
平台合力:产才融合的成长沃土
在2000余个展位间穿梭,仿佛置身于一座“人才与产业的超级市场”。
这座“超级市场”的核心,是济南为产才融合量身打造的“生态型平台”。
它不是简单的“岗位堆砌”,而是通过空间聚合、资源联动、场景创新,
让企业、人才、技术、资本在同一个场域里“双向奔赴”,
最终生长出“以才促产、以产聚才”的良性生态。
现场展位按“人工智能与空天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十五大产业分区排列,
看似物理空间的划分,实为产业需求的“精准解码”。
每个展位都像企业的“需求说明书”:AI算法工程师、大模型训练数据标注员……
这类普通人听都没听过的岗位,在现场却像普普通通“一道小菜”,被企业端了上来。
这种“需求可视化”的设计,让人才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差”被彻底打破。
更令人惊喜的是,展会同步发布的《济南市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白皮书》里,
详细标注了每个产业的“技能缺口”和“成长路径”——
这相当于给人才发了张职业导航图,同时也能让企业精准锁定潜力股人才。
如果说“找工作”是起点,那么“成长生态”才是产才融合的关键。
在“泉城百校共未来”活动中,百名硕博人才走进大企业、触摸科技创新的脉搏。
这种“全周期招引”的生态,就是一种人才发现、引育的“长期主义”视角,
是着眼于让人才从随机的“求职者”变成长期的城市发展“合伙人”。
这也是是本届大会作为“产才融合平台”最好的功能注脚——
招引大会不是冷冰冰的“人才中介”,而是有温度、有活力的“成长土壤”。
在现场,企业的需求被“翻译”成人才的机会,人才的潜力则被“激活”成产业的动能。
发现了没有,这里面其实藏着最动人的“平台哲学”——
真正的引才,不是“招人”,而是“育人”;
真正的生态,不是“聚集”,而是“生长”。
还是那句话,“才”来济南,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