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3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最“被忽视”的一个。天气不冷不热,昼夜平分,总让人觉得它波澜不惊。但其实,就在这所谓“平静”的节点里,身体悄悄发生着变化——阳消阴长、气血易虚、脾胃最脆弱。
医生说:“秋分养得好,一年少生病。”可惜,很多人却在这个节气犯了错。今天,我们就来讲明白——秋分到底要躲什么?吃什么?忌什么?
有句话说得好:秋分不过分,寒热一线牵。
这是因为,从秋分起,昼夜温差开始拉大,早晚凉意重。如果你还像夏天那样穿得单薄、贪凉饮冷,那身体就要“抗议”了。
最容易出问题的,是三个部位:
肺:早晚温差大,冷空气会刺激呼吸道,诱发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问题,尤其是老人小孩。
脾胃:贪凉饮冷,直接伤了“养生核心”——脾。脾虚了,容易腹泻、腹胀、食欲差,一身疲惫。
关节:气温下降,关节处的血流变慢,旧伤、老寒腿、风湿痛,都可能在这个时候找上门。
所以,秋分第一要务就是:“躲凉”!
怎么躲?
穿衣守“三暖”:腹部、足部、背部不能凉,尤其是早晚出门,别只顾风度忘了温度。夜里关窗户:别再开着窗睡觉,尤其北方,凌晨温度跌得很快。远离冷饮冷食:冰镇啤酒、凉皮冷面、雪糕……这些该“封印”了。一句话:秋分不躲凉,感冒、胃病、关节痛就会找上你。
秋分后,燥气上升,人容易觉得嗓子干、皮肤痒、大便干结、口干舌燥。这时候,别急着进补,而是要先润!
老中医讲:“秋宜润燥”,润对了,比吃人参还管用。
第一样要吃:百合
百合性微寒,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秋分时节吃点百合,既能缓解干咳,又能改善因换季引起的焦躁、失眠。
推荐吃法:百合银耳羹。加点红枣、枸杞,小火慢炖,润而不腻。
第二样要吃:山药
山药是初秋养脾的“第一根”。它健脾益气、养肺润燥,还能调节血糖、修复胃黏膜,对脾胃虚弱的人特别友好。
推荐吃法:山药排骨汤,或者蒸山药蘸蜂蜜,简单有效。
重点提醒:此时不宜大补。秋分不是冬天,羊肉火锅、老母鸡汤吃太早,反而容易上火、长痰、堵肠道。
秋分看似平静,实则是养生“分水岭”。如果犯了以下3个错误,不仅养生白费,还可能埋下病根。
忌一:晚睡不醒,熬夜成瘾
秋分后昼短夜长,人体的褪黑素分泌也开始增加,这是身体在提醒你“早点睡”。
但很多人越到秋天越兴奋,尤其年轻人,晚上刷剧、打游戏、熬夜加班,第二天还硬撑着早起。
结果是:免疫力下降、内分泌紊乱、肾气亏虚,一到换季就感冒、口腔溃疡、上火。
建议: 秋分起,晚上11点前入睡,逐步把作息调回“冬令节奏”。
忌二:大补特补,把自己补伤了
秋分一到,市面上各种“进补攻略”满天飞:羊肉汤、阿胶糕、黄芪炖鸡……但你知道吗?补错了,比不补还伤人。
尤其是以下人群:
肝火旺盛:吃补药容易上火、长痘、口干舌燥。
脾胃虚弱:大补反而加重腹胀、便秘、消化不良。
糖尿病人:补品多糖多油,血糖飙升更危险。
权威观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秋季进补应以食补为主、温补为宜,忌盲目进补。
忌三:情绪内耗,郁气不散
“悲秋”并非文学夸张。医学研究发现,秋分后,受日照时间减少影响,人体褪黑素增多、血清素减少,容易引发情绪低落、焦虑、抑郁。
尤其是中老年人和女性,常常感到“心里堵得慌”,久而久之,气郁化火,伤肝伤心。
怎么办?
白天多晒太阳,促进多巴胺分泌;
每天坚持30分钟快走或慢跑,运动是最好的抗抑郁药;
学会倾诉、写日记、听轻音乐,别让情绪烂在心里。
秋分不是神秘的节气,但它是身体调节的关键分界点。
今天之后,白昼渐短、阴气渐盛,若不好好调养,冬天的病根就会从现在种下。
所以,请你记住:1要躲:躲凉气,护好肺、胃、关节。2要吃:吃百合润肺,吃山药养脾。忌3样:忌熬夜、忌乱补、忌情绪内耗。
养生,从不是迷信,而是顺应自然的智慧。秋分已至,照顾好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呼吸道疾病防治指南》
[3] 北京协和医院.《秋季健康生活提示》
来源:黄中医科普讲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