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头攒动的商场里展示艺术装置,王郁洋并不想只是做一件观赏性的作品。《对话》是一个需要观众参与的艺术装置。在观众面前,是一个由算法生成的蓝色雕塑和三面亮着白光的屏幕。只有观众戴上偏光镜,才能看到屏幕里展现的细胞作品。
4月11日,《灵光璀璨》科技与艺术特别项目在广州太古汇启幕。图为本次展出的艺术装置。
王郁洋和法国艺术组合劳伦斯-格拉芬斯塔登,共创的新艺术装置《对话》在广州太古汇“灵光璀璨”项目展出。
在人头攒动的商场里展示艺术装置,王郁洋并不想只是做一件观赏性的作品。《对话》是一个需要观众参与的艺术装置。在观众面前,是一个由算法生成的蓝色雕塑和三面亮着白光的屏幕。只有观众戴上偏光镜,才能看到屏幕里展现的细胞作品。
观众参与红盒子融合厅的作品《对话》
观众的参与,形成了艺术装置展现的最后闭环。“如果只是一个好看的雕塑,可能并不会引起观众思考。”作为新材料新技术新实验艺术的坚持者,王郁洋一直在探寻艺术的新表达方式。他的《月》系列作品,这次也搬到了广州太古汇。
彩色的月球,出现在商场各个入口乃至M层中庭上空。艺术作品与商场氛围完美融合,成为了观众与空间交互的一部分。王郁洋认为,艺术可以走出白盒子,走向公共空间,扩展它的表达边界。
4月12日,王郁洋在太古汇进行跨界对谈。
Q:介绍一下你这次展出的新艺术装置《对话》,为什么想要用偏光镜这样的呈现方式?
王:《对话》这个作品,是基于我和劳伦斯-格拉芬斯塔登在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不断叠加生成出来的作品。细胞图像的碰撞,是两个艺术家之间的对话。
用偏光镜,是不希望观众一开始看到这个作品背后是什么。表象的背后,还有很多潜藏的文化逻辑。我希望观众看东西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去理解作品背后的逻辑、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发更多的思考。而不是说,我简单地做一个像潮流艺术这样的符号、流行元素就完了。我希望艺术作品,能带给人更多思考的空间和想象。
Q:这样的表现方式是不是与艺术作品展示空间有关?你怎么看待这次自己的作品,走出传统美术馆,来到广州太古汇这样的商业空间?
王:对,这次与广州太古汇的合作,远不止是找一个"展厅"那么简单。我们双方都在探索一种新的可能性——当艺术主动走出白盒子的美术馆,商业空间也不再只是消费的容器。你提到的商场公共空间确实普遍存在,但这次和广州太古汇双向选择的核心,是彼此都相信商业空间不该只有消费的"确定性",更需要艺术的"不可预见性"。我们共同在做的,是用科技为艺术赋魅,用艺术为空间赋魂,把商场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多维的"感知实验室"。
比如说如果做一个玩偶式的雕塑,你可能就在雕塑前拍张好看的照片,并不会去想这个雕塑代表什么意思。我希望改变就有的这样一个观赏的模式,希望大家来到公共空间看艺术,不只是一个消费状态,还能得到一些思考。
艺术就是要不断地打破旧的局限和边界。我觉得在广州太古汇这样的商业空间里面展示艺术,这不只是一种艺术呈现固有的模式,而是流动的、可参与的、甚至能随着人潮呼吸的有机体。它可能就更直接地跟大众发生关系,而不是说大众买了门票进了美术馆,带着看艺术的心态。就像这次商场中庭那面实时映射三楼人流的LED屏,大众在购物间隙,可能不经意间就成为作品的“共谋者”。
广州太古汇的客流天然带着生活化的松弛感,你可能原本只是来购物或闲逛,却在转角撞见一颗悬浮的彩色月球——这种"不期而遇"打破了艺术与日常的隔阂。艺术装置同时又能带给他们关于艺术的想象、精神改变或者一些抚慰。这也是艺术最开始就有的作用,把艺术搬进商业空间,是在拓宽艺术表达的边界,也是城市公共性的再创造。
王郁洋新艺术装置《对话》在广州太古汇展出。
Q:从去年开始,你就和法国艺术组合劳伦斯-格拉芬斯塔登合作。和他们的合作,有没有带来一些新的创作灵感?
王:确实是,比如说我原来在做月球这个系列的时候,可能就画宏观的东西。和他们接触之后,他们创作的DNA艺术,专注于微观领域,引发我的一些尝试。。
去年我在龙美术馆做的一个作品,就尝试用视频眼镜去描绘微观世界的微生物。
他们当然也对我们计算机生成使用各种各样的技术,产生很大的启发。他们以前可能主要停留在生物学他们也有很大的这样启发,因为他们觉得他们原来只停留在这种医学的角度上,后来也尝试加入生物技术的手段。我们会在彼此的创作中相互启发,寻找灵感。
Q:“灵光璀璨”项目的主题是“科技和艺术”,你的作品,也会加入科技的手段。你怎么看待两者的关系?
王:在以前的艺术史上,其实这个技术和艺术之间,从来都不是一个有冲突的事情。很多艺术家其实都都是借用技术的这种发生或者是技术的改变,然后带来了一些新的想法,引起自己的艺术的改变。从文艺复兴开始,很多艺术家的创作就跟科技有直接关系,比如大家最熟悉的达芬奇。
今天我们身处一个技术时代,我的作品,不仅是使用技术手段来表达想法,同时也是对技术及技术带来的问题的思考和批判。
而艺术同样也会引起科技的变化。韩国艺术家白南准,他做了很多影像的尝试。他做的艺术作品,影响了电视转播包括后来使用的一些剪辑方式。像麻省理工大学的一些项目,他们都会找艺术家做短暂的驻留和驻地计划,让艺术家和科学家互相交流。
科学的发展也会引起艺术家新的思考,艺术也会影响科技的想象,两者是一个相互的关系,不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科技和艺术是共存的。
王郁洋的《月》系列在广州太古汇展出。
艺术家介绍
王郁洋,中国当代艺术家,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王郁洋的艺术实践,聚焦科技与艺术,关注科技与艺术、自然和人工、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跨学科和跨媒介的创作方式。
来源:艺术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