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书是法国存在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赛尔的第二本《形上日记》,记录他对于“存在”的省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马赛尔应召入伍,由于体弱被分派到巴黎的红十字会做寻找失踪官兵的工作,在这里,他每天见到的都是前来询问丈夫、儿子下落的妇女。马赛尔在她们的脸上看到了强烈的痛
基本信息
作者:[法] 加布里埃尔·马赛尔 著,陆达诚 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1
ISBN:9787208191945
内容简介
本书是法国存在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赛尔的第二本《形上日记》,记录他对于“存在”的省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马赛尔应召入伍,由于体弱被分派到巴黎的红十字会做寻找失踪官兵的工作,在这里,他每天见到的都是前来询问丈夫、儿子下落的妇女。马赛尔在她们的脸上看到了强烈的痛苦和焦虑,这一体验极大地触动了他的心灵,令他的哲学逐渐转向“他者”。这些妇女对他而言原是陌生人,但现在变成了一个一个具体的“你”,这是他一生极力宣扬的“我与你”哲学的基石。在本书中,他分析了“是”与“有”两种存在的面向。在“有”当中,我们把人对象化,将人视为工具,而在“是”中,我们卸下社会面具,以自己的本质与他人的本质自在相处。因而马赛尔劝说人们重视“我是”,通过在主观经验中的与另一主体的爱的联结,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马赛尔认为,存有只在爱中实现,唯有启动“爱”,人才能跨越人我藩篱,从主客二元关系转变为主体与主体的一元关系,这就是“互为主体性”,人只有在被视为不可客体化的主体时,才有自己的尊严。
作者简介
加布里埃尔·马赛尔(Gabriel Marcel,1889—1973),法国哲学家,与海德格尓、雅斯贝尔斯、萨特并列为20世纪四大存在哲学大师,影响深远。其哲学奠定后来梅洛-庞蒂的知觉/身体现象学,诠释现象学巨擘保罗·利科亦视其为自己早期的引路人。著有《是与有》《临在与不死》《论人的尊严》等。
译者简介
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弟子,巴黎第四大学哲学博士(1976年)。曾任教于台湾辅仁大学、政治大学、东吴大学哲学系。作者曾留学法国巴黎六年(1970-1976年),蒙导师列维纳斯推荐,研究存在主义哲学家马塞尔的思想,博士论文题目为《奥秘与意识》。1976年通过论文考试后返回台湾。此后三十多年间陆续研究并撰写有关马塞尔的论著。
目录
总序 哲学经典翻译是一项艰巨的学术事业
法文新版序
2025年版译序
2021年版译序
1990年版译序
上卷 存有与所有(或:是与有)
第一编 形上日记(1928—1933)
第二编 “有”之现象学的草案
下卷 信仰与现实
第一编 谈当代的反宗教性
第二编 对信仰的若干反省
无信仰者对信仰的观念
信仰,盲从的模式
信仰的逃避
不信乃激情使然
怀疑主义
怀疑主义的矛盾
不信是一种拒绝
英雄主义本身有没有价值?
作证观念之贬抑
信仰与见证
第三编 伍斯特论虔心
来源:思想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