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类文明史,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对抗饥饿的历史。饥饿,是人类最为原始和深层的痛苦记忆。为了消除饥饿,人类总能爆发出非凡的创造力,方便面即是一例。
导语:已“消失”的方便面,吃过5种以上算你赢!80、90后的集体回忆杀
人类文明史,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对抗饥饿的历史。饥饿,是人类最为原始和深层的痛苦记忆。为了消除饥饿,人类总能爆发出非凡的创造力,方便面即是一例。
这些已“消失”的方便面,吃过3种以上算你赢!
1960年,日本工厂一名女工抱着一箱刚刚生产出的全球第一批方便面,箱子上写的是“鸡肉拉面“
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经济彻底崩溃。一个深夜,华裔日本人吴百福,路过大阪梅田车站,看到饥寒交加的人们,在一个拉面摊前排起长队,只为求一碗热汤面。他萌生了一个念头:发明一种加入热水,就能马上食用的面。
1957年,吴百福破产,他在后院盖了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简陋棚子,起早贪黑地揉面团、做面条,却一次次失败。一天,在饭桌上,他的夫人做了一道可口的油炸菜,他猛然醒悟:油炸!面条是用水调和的,油炸时水分会散发,表层变得蓬松多孔。脱水的面块在烘干后能长期保存,食用时只需加入热水,多孔的面块就会像海绵一样吸水变软,即可速食。
1958年8月25日,世界上第一款方便面在东京试销,搭配上精心调配的鸡汁调味包,当天就被抢购一空,日清方便面诞生。
然而,你知道吗?真正的方便面之父,不在日本,而在中国。
伊秉绶
故事要从清朝中期,一次生日寿宴说起。
1806年,大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在家中为老母举办寿宴。那一天客人特别多,伊府的厨师手忙脚乱,一不小心将煮熟的鸡蛋面,倒进了沸油锅里。
情急之下,厨师只好将错就错,将油炸过的鸡蛋面迅速捞出,哗啦浇上高汤,硬着头皮端上桌去。没想到,客人们品尝后都赞不绝口。伊秉绶既惊奇又骄傲,突然冒出个奇思妙想。
往日举办文化沙龙,客人太多,厨师总是手忙脚乱,不如把这碗鸡蛋面,提前备起来!
于是,在伊秉绶的指挥下,厨师先把面粉、鸡蛋加水和匀,制成面条,然后将其卷成数圈,入锅炸至金黄,最后把炸过的面条圈晾凉,就齐活啦!
客人们品尝后,赞不绝口,争相效仿,号称“岭南第一才子”的宋湘,更是情有独钟,还感慨道:“如此美食,竟无芳名,未免委屈。取名'伊府面’如何?”
自此,“伊府面”之名流传开来了,久而久之,就简化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伊面。
许多年前读《挂龙灯的男孩》,有这样一个片段:美味肉蓉面是镇上能买到的仅有的一种方便面,放锅里煮了,倒进调料包,味道特别鲜。秋良煮过,好吃得舌头都快掉了。爷爷从口袋里拿出筷子,递给弘真趁热吃,第一口不许咬断,要一口气吸进去,为什么呀?因为今天是你阴历生日,这是长寿面……
1984年,上海益民食品四厂,引进了一条日本方便面生产线,“美味肉蓉面”诞生,方便面开启了中国之路。各地粮食局的下属加工企业,成为第一批方便面制造者。
尽管中国在西汉年间,就开始吃面条,但在面条的工业化上,却明显慢半拍。 日本制造商瞅准时机,开始向中国成批出口制面机械和调味料。
而“美味肉蓉面”,也凭着独一无二的油纸包装,有如无字天书的调味料包,成为方便面界的重量级元老。
食华丰,路路通。
1988年春节,夜深沉,零下20多度,大街上行人稀落。一个卖茶叶蛋的老奶奶蜷缩着身体守候在摊旁,突然,一辆小轿车“嘎”地停下来,车门启开,走下一位中年男子,掏出20元钱塞给她,说:“老人家,这样冷,快回家去吧,您不要再守下去了。”
老人惊了半响,才颤抖着问:“师傅,你是个好人,你叫什么名字?……”
“不要问了,您快回家吧!我也有母亲呵!”
多年后,人们喊他“方便面大王——熊毅武”。
这位幼年家徒四壁,朝鲜战场两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的侦察参谋,在1986年,拿下了日本引进的生产线,不要国家一分钱,华丰三鲜伊面,横空出世,荣获首届全国食品博览会金奖。
这份荣耀来之不易!为了做出一碗好吃的面,“熊侦察”对全国170多个方便面厂了如指掌,尝遍了各种牌子,反复进行了比较和试验,最终决定出奇制胜,采用真材实料:从加拿大进口的优质面粉,从马来西亚进口的精炼棕榈油,把鸡肉、鸡蛋、精肉、香菇及各种海鲜经高温浓缩,调入面中,使方便面不仅鲜味,每包的蛋白质含量,还从7克增加到15克,而不是依靠味精。
考虑到给孩子们当饼干吃,方便面中也不加任何防腐剂和抗氧剂,专靠提高食油精度和包装密封来保鲜。由于原材料过硬和工艺精细,面条浸泡72小时依然条条玲珑剔透,不烂不粘,可以用筷子挑起来,堪称一绝。
1978年,“面王”魏应州的父亲去世,他带着3个弟弟,接管了父亲的鼎新油脂厂。虽历经20年,厂子的业务却仅限周边四五个村子,还负债累累。
一次,女儿想喝椰子汁,他突发奇想,为何不生产椰子油?于是,在家人反对下,他在彰化买下一万株椰子树,短短8年,身价千万。随后,兄弟四人怀揣4000万,从台湾省奔赴大陆,几年后,血本无归。四人垂头丧气,只好买了火车票,打道回府。
当时,还是绿皮火车的年代,从通辽到北京长达18小时,饥肠辘辘的魏应州一行,见周围的人都在吃东西,突然想到了自己包里,还有六包从台湾带过来的泡面,一泡开,香味立马就引来一车人的围观。
四兄弟若有所思,回去后四处筹钱,堵上全部身家,来到天津,殊死一搏。他们选用一个胖胖的厨师形象,取名“康师傅”,寓意健康专业。在研究了上百个配方后,选择了“红烧牛肉”口味作为重拳,并开发了桶装型,加入了各种调料包,配上了食用叉,瞬即风靡全国。
那个时候的康师傅,真好吃啊!
“挣多少钱没用,天生吃面的命”。“华龙面,天天见”。华龙的广告语,可谓狂出天际。
1994年3月,今麦郎的前身——华龙方便面横空出世,短短十余年,华龙相继完成从“农村-城市-国际”的三级跳。它的发展,被业界称为“华龙速度”,它的发展故事,成为国内高校MBA课堂上的经典案例。
1994年,全国1200多家方便面厂,1800多条方便面生产线,50%停产或半停产。华龙却果断决策,投资3000万元,连上12条生产线。
在创业之初,华龙将产品准确定位在8亿农民和3亿工薪阶层的消费群上, 计划“农村包围城市”。
它在每县只选择一个经销商,为其提供一辆专用车,并配备一个业务代表帮助其开发、拓展、管理市场,当然还有一个目标销售额,完成了就可以分到公司的股票。因此,华龙在全国几乎无空白县。
其中,六丁目系列幽默广告,巧妙运用了“不跪”与“不贵”的谐音。倔强不屈的六丁目,是个见官不跪,见了皇上也不跪,甚至连做了附马、新婚喜事拜堂时也不跪的民间小人物。完美切合农村消费者对方便面性价比的敏感需求。
“东三福,咱东北人的福面”,进入东北仅半年,即完成全年销售额,后半年即成为大众市场第一品牌。
还有小康家庭、金华龙、可劲造……
如今,高铁比当年的绿皮车快6倍,办公楼比当年的筒子楼亮百倍,快餐、美团席卷大街小巷,方便面,也被扣上了不健康的帽子。可我依然怀念,那些曾经蹲在月台上吃面的人,那个曾把面汤喝得一滴不剩的懵懂少年……
那些消失的方便面,曾撑起多少人青春的梦想,曾见证多少个追梦的日夜,那是怎样一个黄金时代啊!
我儿时,最钟情这一款方便面,你呢?
来源:南玉觅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