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三板斧”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10:02 1

摘要:在李靖一路平定南方的同时,北方中原的河北战事也在秦王李世民和他的兄弟们的手上一直推进着。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李世民对刘黑闼、徐圆朗的大获全胜,为南方政局带来了一个新的影响,那就是吴王杜伏威请求入朝。

在李靖一路平定南方的同时,北方中原的河北战事也在秦王李世民和他的兄弟们的手上一直推进着。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李世民对刘黑闼、徐圆朗的大获全胜,为南方政局带来了一个新的影响,那就是吴王杜伏威请求入朝。

杜伏威也是隋末的一号猛人,起于青萍之末,但乘乱而起,与同村的辅公祏一起加入了农民起义军。隋炀帝南下江都,沿途压榨江淮民力,激起了越来越多的民变。杜伏威、辅公祏也就趁机壮大,并趁着王世充带领江淮劲卒北上洛阳对抗李密的时机,一举占领了江淮。隋炀帝被杀后,杜伏威受唐朝册封,作为楚王、东南道行台,并攻打趁乱割据在江南、自称为吴国皇帝的李子通。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正当唐廷与洛阳王世充激战之时,杜伏威终于击败了江南的吴国,攻占余杭,俘虏吴国皇帝李子通,送往长安。杜伏威加封为吴王,总管江淮以南诸军事,起兵之后三年,他终于成为占据了江淮地区和江南地区的一方霸主。他的才能、眼界、格局,可以说是三国时孙策、孙权兄弟的综合体,领兵打仗算得上一流,收揽人心、治理一方也很在行。同时,和孙权很像的是,他并没有角逐天下的野心,只希望能称霸一方。所以,在李唐一举平定中原的过程中,杜伏威也安心地在江淮做他的“土皇帝”,没有想过要介入北方的战局里来。而当李世民大败徐圆朗,趁势陈兵于江淮边境之际,杜伏威惊惧于李世民大军之威,于是就主动入朝,向唐廷跪表忠心。

唐廷对杜伏威的入朝很重视,拜他为太子太保。朝见天子的时候,杜伏威的班位在齐王李元吉之上,仅次于太子李建成和“天策上将”李世民,恩宠无比。

杜伏威入朝,留下养子王雄诞掌管江淮军权,江淮太平无事,也算是个皆大欢喜的局面。但是,唯一有一个人不开心,这个人就是辅公祏。

辅公祏与杜伏威少年时就是最好的朋友,后来又一道起兵,在军中一直平起平坐。杜伏威的能力强些,做了老大;而辅公祏的年纪大些,于是军中都尊称他一声大哥,呼为“辅伯”。但是,杜伏威坐大了,就渐渐无法容忍辅公祏威胁他的权力,于是尊辅公祏为仆射。这看似尊贵,但军权却在担任左右大将军的王雄诞、阚棱,也就是杜伏威的两个养子手里,实际上将辅公祏架空了。杜伏威带着养子阚棱入朝之后,辅公祏觉得自己的仅有一点儿行政权力也被唐廷收走,他终于受够了位居人下的日子,要做真正的君王!

于是,辅公祏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夺权计划。

虽然掌管军队的王雄诞是百里挑一的将才,但是在权谋方面却少了一根筋。辅公祏散布消息,假称自己收到了杜伏威的书信,说杜伏威怀疑王雄诞有二心。王雄诞听说之后委屈万分,为了自证清白,于是就称病不去管事情了。辅公祏要的就是王雄诞如此,于是就大大咧咧地接管了军权。

不过,王雄诞毕竟在军中很有威望,业务能力也很强,辅公祏想要拉拢他入伙,便将谋反计划告知了他。谁知,醒悟过来的王雄诞一口拒绝了,他对辅公祏说:“大唐兵威所向无敌,‘辅伯’是嫌自己不能灭族吗?要我一起造反,那还是杀了我吧,就算我跟着你一起造反,也不过多活一百多天而已。”

辅公祏便缢杀了王雄诞,随即向江淮军民宣布,吴王杜伏威已经无法回到江南,所以辅公祏接到吴王的书信,奉命起兵。辅公祏原本就是江淮割据政权的二号人物,又说有杜伏威之命,一切进行得非常顺利。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七月,辅公祏称帝,国号为“宋”。此时此刻,他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君王。

辅公祏这样做,还宣布所有的叛乱罪魁祸首都是在长安的杜伏威,无异于宣判了杜伏威的死刑。他和杜伏威两个昔年的好朋友,此时却相互算计,不惜置对方于死地。果不其然,虽然唐廷没有立刻降罪给杜伏威,但是他本人在辅公祏叛乱之后不久便“吃错药死了”。谁也说不清,他究竟吃错了什么药。

然而,王雄诞的遗言有如一句诅咒。辅公祏称帝后不久,唐廷便征调各路大军,向着江淮之地杀来。

对于反叛的辅公祏,唐廷布下了四路大军。

赵郡王李孝恭率领舰队从长江顺流而下,攻打江州(今九江)。

岭南抚慰大使李靖率领交州、广州等地的岭南兵北上,攻打长江南部的宣州(今宣城)。

怀州总管黄君汉率军攻打亳州。

齐州总管李世勣攻打淮河、泗水一带。

几路大军中,李孝恭是总指挥,而李靖作为本朝军事方面的权威,担任副手,节制各路大军。当然,辅公祏占据淮南、江南,不能轻敌,唐廷一度打算让秦王李世民为讨伐辅公祏的行军元帅。但是,李世民正坐镇太原,防备突厥来袭,抽不开身。南方的战事,还是要由李孝恭、李靖自己来解决。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正月之后,几路大军凯歌猛进,一直打到了长江边上,江淮地区尽数被唐军收复。

自古以来,金陵都是整个江淮和江南的中心,而金陵的安全,最直接的保障就是一东一西两个重镇:东边,是镇江旁的京口;西边,是上游的芜湖。辅公祏自己驻守在京口旁边的丹阳,既照应住了金陵城,又与江对面的江都保持联系。而对于芜湖,辅公祏则安排手下重兵守卫芜湖旁的梁山三镇。陈正通、徐绍宗率领步骑三万人驻守在芜湖城外的青林山,冯惠亮、陈当世率领的三万水军则驻扎在长江东岸的博望山,与西岸的梁山遥相对望。冯惠亮、陈当世下令,用巨大的铁索连接梁山和博望山之间的江面,封锁长江,使船只无法通行;又在博望山边的江岸上筑下却月城。

却月城,从当年宋武帝刘裕发明的却月阵发展而来。刘裕当年以两千人摆下却月阵,大败南燕的九万大军。其核心就是背水列阵,水面由战船掩护,正面以战车、护盾防御,对防御骑兵冲锋,有极大的功效。冯惠亮、陈当世的却月城,则更加发展了一步,临时性的战车、盾牌,被改进为木栅栏、石墙等更为坚固的防御。沿岸的却月城延袤十余里,又有水军舰队在江面巡弋,将长江防线守得如铁桶一般,滴水不漏。

唐军原本就发源于武川、关陇军事集团,骑兵是唐军的看家本领,此时对方筑下却月城,骑兵的本领就无法施展。李孝恭、李靖、李世勣等几路大军先后汇集到了芜湖。李孝恭遵循了唐军对敌的一贯套路,派遣奇兵截断对方的粮道,但截粮道是项技术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辅公祏军的补给虽然受到了影响,但仍然有运粮队将粮草源源不断地运到军中。

以往李世民的“三板斧”之所以能够成功,那是因为李世民在龟缩固守的同时,派出偏师将敌军补给死死掐断,最终导致对方粮尽而退,随后趁势击败。但此时,唐军截粮并不成功,又深入敌军腹地,旷日持久地耗下去徒劳无益。面对形势,李孝恭召集诸将议论军事。李世勣等诸将都建议说,冯惠亮等水陆两军军势强盛,又据险而守,防御严密,如果强攻的话一时半会儿也攻不下,不如绕过这里,直取丹阳的辅公祏老巢。如果丹阳的辅公祏被击败了,芜湖的军情也自然迎刃而解了。

这条计策避实就虚,颇有道理,李孝恭觉得可行,便准备点头同意,依计行事。但在此时,一旁的副帅李靖却道:“不可!”李靖顿了顿,见诸将凝神倾听,于是继续缓缓地说道:“虽然辅公祏的精锐都在梁山三镇,但是自己在丹阳也留守了不少兵力。如今我军连博望山都攻不下来,就真的相信石头城能打得下来吗?如果打辅公祏的时候,十几日打不下来,而冯惠亮又从后方袭击,那我军就危险了。”

听了李靖的话,诸将不由得冷汗连连,问李靖的计策。李靖说道:“冯惠亮、陈正通这些将领,都是身经百战的骄兵悍将,他们不会真的不想出战,而是辅公祏老谋深算,命令他们坚守不出罢了。如果我们一边攻城,一边挑衅他们出战,完全可以一举而破敌。”

军事权威一开口,谁也不敢再质疑,李孝恭当即同意了李靖的计策。

李靖的计策看上去平平无奇,只是简单的挑衅、破敌,这就是他的军事风格——把看上去平平无奇的计策操作得惊世骇俗,不管敌军耍出如何的花样,李靖总是一招平平无奇的正面突破,然后敌军就土崩瓦解了。

一番平平无奇的部署后,唐军分出弱队和强队,弱队先出战,攻打博望山城。长期以来,辅公祏军中一直认为,李孝恭所统领的军队不过尔尔,没有多少关陇府兵,只是脆弱的巴蜀兵而已,此时见羸弱的唐军来攻打山城,还没打到女儿墙下,便溃退败走,登时跃跃欲试,众将率军杀出营寨,趁势攻了过来。然而,追出几里,才发现唐军已经摆好阵势,严阵以待,“宋军”追兵全部被唐军击退。杜伏威的义子阚棱在阵前摘下头盔,高声道:“我是阚棱,你们不认识了吗?为何还敢与我来战。”“宋军”将士们很多都是阚棱原先的部下,见到了他,也都没了斗志,还有一些直接走出来,向阚棱纳头便拜。原本来势汹汹的“宋军”追兵,一下子便全线溃败。

在博望山、青林山两处山城,唐军乘胜追亡逐北,掩杀过来,直接击溃了两处山城中的守军。冯惠亮、陈正通等守将仓皇而逃。

“宋军”逃得快,李靖追得更快,他让其他几路军继续清扫战场,自己则点起精锐骑兵杀向辅公祏驻守的丹阳。“宋军”还没有溃退到那里,李靖的轻骑兵就已经到了丹阳城下。辅公祏猝不及防,知道丹阳守不住,于是带着部下继续往江浙一带撤退。

辅公祏在丹阳原本还有数万人,假如唐军真的绕过梁山攻打丹阳,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辅公祏一路奔逃,逃到句容的时候,身边只剩五百人。结果这五百人跟着辅公祏,也觉得混不下去,想抓着辅公祏向唐军投降。辅公祏发现了部下的叛意,连妻子、儿女都不管不顾,自己带着心腹几十人连忙逃了。一直逃到了湖州武康,被当地村民一通殴打,扭送给了唐军。辅公祏被一直带到丹阳,斩首示众。

从辅公祏起兵到失败,才只有不到两百天。正如当时王雄诞不幸言中的那样,辅公祏从起兵作乱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只不过是时间的早晚罢了。

七年时间,随着燕王罗艺奉诏入长安,辅公祏被枭首示众,李唐总体上扫清了隋末四处割据的群雄们,基本统一了全国。

来源:读者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