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大战:预制菜≠低价,西贝翻车暴露连锁餐饮定价困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09:47 3

摘要:9月10号晚上,罗永浩在微博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那么贵”,评论区很快炸开了锅。关于“西贝预制菜卖高价”的讨论迅速登上热搜,网友集中质疑的核心是“价格太高、预制不透明”。

23元一盘黄瓜,把西贝送上了风口浪尖。

9月10号晚上,罗永浩在微博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那么贵”,评论区很快炸开了锅。关于“西贝预制菜卖高价”的讨论迅速登上热搜,网友集中质疑的核心是“价格太高、预制不透明”。

9月11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内部会上回应称门店并无预制菜,食材来自中央厨房,属于半成品,还表示考虑起诉罗永浩,但媒体后续暗访发现,西贝门店确实在使用保质期24个月的速冻预制西兰花,与“新鲜现制”的宣传并不一致,舆论反而更激烈了。

9月15日,西贝最终发出道歉信,承认“生产工艺与顾客预期存在差异”。

整改措施包括:羊肉串现切现烤、猪排更换为生排骨现场制作、儿童餐牛肉酱也改为现炒。北京两家门店上线“透明厨房”,顾客可透过玻璃观看厨师操作,扫码还能查阅菜品溯源信息。

这起事件也迅速影响到了整个行业,海底捞表示中央厨房食材占比仅为20%,呷哺呷哺开启后厨直播。罗永浩发起5万人联署,呼吁强制标注预制菜使用比例。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随后发布《预制菜标准草案》,深圳试点“区块链透明厨房”,消费者扫码可追踪制作全过程。

外界声音纷杂,有人认为“预制菜本身就是问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对于连锁餐饮企业而言,想实现标准化扩张,预制菜或中央厨房几乎是必经之路

海底捞就是典型案例,从2010年开始扩张,到疫情前的十年间门店翻了20倍,单店营收一度突破4000万元,市值超过4500亿元

背后依靠的正是中央厨房确保出品一致性和高翻台率维持单店效率。西贝也不例外,2014年引入中央厨房后,2015年一年新开53家门店

贾国龙当年就说,“高效率打败低效率,是本质、是真理。”

不过,问题出现在“提效率”之后的“提价格”,西贝这些年多次涨价,却缺乏稳定的用户价值认同。早年宣传用“草原羊比普通羊贵2元”,联名《舌尖》做营销,但多次出现“涨价被骂、道歉降价”的循环。

直到2017年推出“家有宝贝,就吃西贝”儿童餐战略,才真正涨价成功,因为支付者是家长,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西贝由此成为“中国儿童餐第一品牌”。

这次争议真正爆发点,是那份23元的“胡麻油调黄瓜”,菜单上写“选用直径3-3.5cm的脆嫩黄瓜”,但实际吃起来和普通凉拌黄瓜没明显区别,消费者自然觉得“不值”。

西贝目前的人均客单价为83.66元(红餐大数据),已接近海底捞,但问题是,西北菜本身主打“便宜大碗”,讲究实惠不精致。

没有高端食材、也不强调刀工艺术,定价一旦脱离用户认知,就容易失去信任。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连锁餐饮的“单店效率”与“门店规模”之间开始脱钩。

个体餐馆无需承担公关、市场、咨询等“体系成本”,连锁餐饮却要平摊这些费用,哪怕实现一定规模,其附加成本依然难以靠效率完全覆盖,导致普遍客单价偏高。

以海底捞为例,目前全国门店数量停留在约1300家,低于券商此前预计的2000家规模上限其客单价从2020年的110元降至2024年的97.5元,回到2017年水平

为了维持单店盈利能力,海底捞选择了放缓扩张节奏,西贝虽然未上市,未披露财务数据,但从客单价与门店规模推算,极可能也陷入了类似困境。

所以,这次西贝翻车的关键,不在于它用没用预制菜,而在于:消费者花的钱,值不值这个体验。

预制菜并非原罪,关键在于定价是否合理、信息是否透明、体验是否匹配。

如果连锁餐饮品牌无法通过产品和服务建立用户信任,哪怕预制再高效、再精细,最终也难免陷入“涨价—质疑—信任流失”的循环。

来源:老徐述往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