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利:MCN的终局猜想——内容、直播与电商的未来融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09:53 2

摘要:这一点不难理解,早期的MCN以生产内容为核心,比如短视频、直播、图文等等,本质上仍属内容创作范畴;而如今,MCN已经开始承担更广泛的商业角色,逐渐搭建起自己的商业闭环。

本文源自 谦寻CEO 奥利 在第二届星麦盛典上的演讲实录,探讨MCN在当下生态中的发展与未来形态。

奥利 | 谦寻CEO

我认为MCN的终极目标,是从“内容生产者”进化成“商业生态的构建者”。

这一点不难理解,早期的MCN以生产内容为核心,比如短视频、直播、图文等等,本质上仍属内容创作范畴;而如今,MCN已经开始承担更广泛的商业角色,逐渐搭建起自己的商业闭环。

其实几乎每年都有人说“今年是过去十年最难的一年”,但今年的大环境确实挑战更大。

无论是品牌、渠道,还是MCN机构,大家都面临或多或少的压力,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经济效益普遍不佳。也因此,MCN行业在今年做出了许多重大调整。

01.MCN行业的现状与“终极”命题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MCN的发展历程。

2014–2016年是萌芽期,那时微博等平台的段子手、图文类内容开始爆发,个人创作者逐渐聚合成初步的MCN形态。

2017–2019年是发展期,以无忧传媒等机构为代表,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开始大规模孵化IP,催生了一大批我们所熟知的达人和KOL。

2020年起,电商直播类MCN才真正走上前台,大家开始把直播公司也视为MCN的一种。由于电商业态的特殊性——容易产生头部效应甚至垄断,他们逐渐成为平台或行业中的关键力量。

当前MCN主要扮演了以下核心角色:

首先是内容生产,包括全形式的内容创作,如短视频、长视频、图文,以及多平台分发(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等)。

其次是达人孵化,涵盖素人选拔、专业培训、IP打造,也包括艺人转型为带货主播或内容博主。

最后是商业变现,主要包括三种路径:最直接的是电商带货,其次是品牌广告,结合自有品牌开发——这一点尤为关键,也是今天很多品牌方可以借鉴的方向。

聊聊目前MCN行业面临的痛点。

我即将迈进这个行业的第十年,一个明显的感受是:同质化非常严重。

这一点品牌方朋友可能也深有体会——一旦出现爆款内容或产品,第二天就会涌现大量仿制品。内容创作也是如此,一种模式一旦跑通,跟风者众,最终导致内容模板化,用户审美疲劳。

第二是流量依赖。不论在小红书、抖音还是淘宝,流量始终是大家最焦虑的问题。不仅是初入场的品牌,就连千万粉丝的KOL也会不断问我:如何获取更多流量?这已经成为全行业的通病。

并且内容创作中存在很多敏感点和隐患,监管政策也在不断调整,这些都带来了不确定性。

第三是变现模式仍比较单一,目前主要还是广告和直播带货两种,缺乏更立体的商业路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最后是达人管理,尤其是头部达人的管理。MCN签约达人的续约率普遍很低,往往培养出一个头部达人,也就意味着即将“分手”。一旦头部流失,前期投入的培养成本几乎全部沉没,对机构来说是极大的损耗。

随着近两年新技术(AI、VR)的成熟发展,MCN不可替代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这不只是MCN从业者需要思考的,品牌方同样也应关注——因为我们已实实在在地进入AI时代。

从技术层面看,目前MCN的内容同质化问题已经非常明显,很多内容只是换人演绎同一套模板。而AI的加入,很可能让内容生产更加“智能模板化”,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

在更宏大的商业生态中,MCN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如何与上下游协同共创?这些都是亟待回答的问题。

基于这些思考,我提出几个猜想:

02.从“流量载体-商业基建”的共生

内容本身的变化是从流量载体走向商业基建,实现共生发展。

早期MCN、红人或主播,本质是流量的承载渠道,MCN在价值链前端的显示度并不高。而现在,我们要把内容看作商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与流量、商品、用户深度绑定。

内容作为流量入口,目前最容易出现盲目跟风、缺乏深度的问题,生命周期短暂,用户难以形成长期记忆。

所以我们提出三个方向:内容IP化、内容数据化、内容工具化。

内容IP化,指的是将内容转化为可长期运营的IP。

比如“陈翔六点半”这类搞笑短剧,靠不断追热点获取短期流量,但用户黏性有限;

再比如无忧传媒的“多余和毛毛姐”,已经形成一定的认知度和商业价值,属于中期价值的达人IP;

而最顶层的,是如“李子柒”这样的IP——她不仅是一个名字,也是一个品牌,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她从内容起步,逐步延伸出品牌产品和商业闭环,这条路径与传统品牌发展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品牌方借鉴。

内容数据化,是指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反向指导内容生产。

以前是我们找用户,未来是让用户来找我们。借助平台数据和自建系统,我们可以分析用户偏好,进行内容洞察与匹配,最终推动商业增长,实现“数据–内容–用户”的闭环。

例如我们自建的一些数据平台都能看到用户喜欢的热点内容,喜欢的同质化达人或者喜欢的商品内容、商业内容。再对对应人群包进行数据洞察和分析,同时为他输送匹配的内容,当然目标用户也可以是品牌。最后通过这个步骤形成商业增长,形成这样的一个数据化价值闭环。

内容工具化,是谦寻从2018年就开始布局的方向。

我们开发了自己的电商化内容工具,用于帮助品牌和主播自动选品、筛品、讲解卖点、提炼数据、复盘直播。通过AI算法,为主播提供培训支持。未来,MCN或许可以将这类工具开放给更多品牌使用,降低内容创作的门槛。

最近我见了许多品牌,从年销百亿到几千万的都有,大家普遍抱怨“抖音难做”。

我的建议是:千万别把抖音当成淘宝、天猫那样的货架电商来做——因为抖音本质上是一个内容平台,靠内容撬动交易。品牌要想在抖音获得增长,必须思考如何将产品转化为内容。

举个例子,最近有些品牌通过“短视频内容+投放+达人分销”组合,一天能卖出七八千单,效果非常不错。她们的核心是把产品变成抖音用户能够接受且喜欢看的内容形式,再精准推送给目标人群。

而这,恰恰是内容创作能力的体现。

让内容生长出第二条营收曲线。

首先是内容生产。如果MCN能通过工具化输出,帮助品牌降低内容门槛,那么整个行业的效率将会大幅提升。这其中关键的一点是,MCN正在从内部运营走向对外赋能,包括工具输出和产品输出两个维度。比如现在很多MCN都在做自有品牌,东方甄选就是很好的例子。

其次是内容价值的拓展。

最基础的是常规内容,这类内容对外输出的价值有限,难以复制。如果有人告诉你“我能批量复制李佳琦/董宇辉”,那基本可以断定是骗人的。内容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非标,人、时机、内容爆点都无法完全复制。

但如果把内容方法论工具化,就可以提升效率,甚至将工具体系售卖给其他机构或品牌使用。而如果把内容转化为IP资产,其延伸价值和想象空间则会大得多。

03.从“卖货”到“价值”

内容电商正在经历:从“卖货”到“价值传递”。

目前行业生态呈现的内容与商品关联度不强,难以真正激发用户购买欲望。

传统模式是“内容+商品”的机械绑定,直播结束合作就基本终止,属于一次性流量转化,用户黏性和复购率普遍不高。

而我们期待的是“内容与商品深度融合”。为什么现在这么多红人开始做自有品牌?

因为他们可以更好地把内容与产品结合,用内容赋予商品情感和故事,甚至反向赋能供应链,实现更高效的商品开发。同时,通过公私域联动,延长用户生命周期,提升复购。

内容与商品深度融合:比如黄子韬的卫生巾品牌,通过工厂探访、知识科普、剧情植入等方式,把产品融入内容,增强用户信任,就是一种很好的“内容即体验”案例。

反向赋能供应链:例如我们自己做的一个小程序电商,去年销售额13亿,今年目标15亿。通过内容测试用户需求,再反向定制商品,也是很多MCN在探索的路径。

私域与公域的协同:本质上是从“单次交易”转向“用户全生命周期运营”。通过公域种草引流、私域沉淀,再借助数据打标、精准推荐,不断挖掘用户价值。

你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漏斗,我们借助这个漏斗筛选用户,比如我们目前的公众号以及小程序里的用户,从购买频次、消费金额、所在城市、使用的手机型号等各个维度进行标记。最后实现精准复购,为用户推送他们想要或者适合他们的产品。

我相信,直播渠道一定能诞生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品牌。花西子、ubras、认养一头牛、草本初色等,都是从直播和内容中成长起来的新品牌。

04.技术重构与生态边界突破

直播电商正在突破技术重构与生态边界。

2016年,一位记者曾在某大会上问我:“直播能火多久”,当时我说“至少十年”。如今2025年,已是第九年,我觉得至少还能再走两三年。但必须承认,直播电商也需迭代升级。

当前直播面临的首要问题在于高成本——流量获取与商家合作成本居高不下,而复购率却普遍偏低。此外,人力成本也相当昂贵,尤其依赖真人主播的模式下,一旦主播走红,往往面临与MCN机构解约等不确定因素,这些都是行业目前突出的痛点。

但我们也在积极寻求突破。2020年,我们推动了一次AI直播实践,协助二十多个品牌将部分真人主播替换为AI主播。我必须客观地说,AI目前还无法完全媲美真人,但它切实帮助品牌降低了成本,做到了“60分的可靠”。

其次,直播场景较为单一。不论是在室内影棚还是户外现场,多数直播的背景设置趋于雷同,缺乏场景创新与多样性,难以持续吸引用户注意力。

但沉浸式场景的升级正在发生,如VR/AR技术与虚拟购物空间。尽管直播形式不会消失,但未来或许会出现更具沉浸感的交互方式。

去年我在北大交流时,一位研究AI的教授提到,当前中美都在探索VR购物的初步应用——即通过VR设备实现“面对面”购物体验,仿佛线下导购现场。

再进一步,是通过VR构建虚拟商场,使用户居家即可“走进”店铺。尽管该模式是否为用户真正所需尚待验证,但它无疑为直播进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第三,直播促销仍严重依赖低价策略。无论如何尝试转型,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往往停留在“哪里更便宜”上,难以形成更稳固的价值认同。

但其实直播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卖货场域,而是逐渐拓展为内容与体验交融的新空间。

跨界生态融合已在多个行业落地。线上直播下单、线下门店核销的模式,已广泛应用于咖啡店、火锅店、酒店等领域。其本质是通过流量互导实现双向赋能,其他品牌同样可借鉴该思路。

我认为直播行业正历经三个阶段的演变:

1.0时代是靠人带货,依赖主播个人影响力;

2.0时代是靠“技术+场景”带货,例如跨国溯源专场、品牌深度联动等;

而3.0时代,则应走向IP符号化。

MCN未来的比拼,不再是签约达人的数量或单条视频的点赞数据,而是IP孵化与运营能力、用户需求洞察力与转化能力(高粉丝账号≠高商业价值)

同时,MCN机构也应摆脱单一业务依赖,转向内容、电商、技术三方面协同的生态构建,成为连接用户、品牌与供应链的“超级连接器”,通过内容解码用户需求,以数据反哺产品与体验升级,最终优化整条供应链,让商业流动更智能。

来源:全域运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