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花园口决堤之后黄泛区的民众苦不堪言,这个影响一直持续到1948年,因为黄泛区的泥泞,黄维兵团的机动行军被迟滞,这也间接地促成黄维兵团被全歼。那么花园口决堤后,对于迟滞日军的步伐、在阻挡日军方面到底起了多大作用?
1938年6月,随着徐州会战的失利,国民党为了迟滞日军的进攻居然下令炸开了花园口,导致花园口决堤,这一举动影响深远!
在花园口决堤之后黄泛区的民众苦不堪言,这个影响一直持续到1948年,因为黄泛区的泥泞,黄维兵团的机动行军被迟滞,这也间接地促成黄维兵团被全歼。那么花园口决堤后,对于迟滞日军的步伐、在阻挡日军方面到底起了多大作用?
徐州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关键城市,因津浦与陇海两大铁路在此交汇而成为战略要地,若日军攻占徐州,不仅能将华北与华中占领区连为一体,更将直接威胁国民政府战时首都武汉。
而1938年的徐州决战也就在此背景下逐渐拉开了帷幕。
日军为攻取这一战略枢纽调集了高达24万人的强大兵力,采取经典的"钳形攻势"。
由华北方面军统帅寺内寿一与华中派遣军指挥官畑俊六率部从南北两路夹击。
畑俊六
面对日军的气势汹汹,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组织了多达60万的防御力量,准备以广阔的空间换取宝贵的抵抗时间,尽可能延缓日军的西进步伐。
战役初期,国民党军灵活运用"弹性防御"战术取得了一些成效,在津浦铁路南段战线,第31军在淮河沿线抵挡住了日军第13师团的猛烈进攻,迫使敌军不得不分散兵力回援。
而在北线战场,由庞炳勋、张自忠将军率领的部队在临沂地区成功阻击了日军王牌部队第5师团的推进,创造了当时少有的以"杂牌军"成功击溃日军精锐师团的战例。
随后,池峰城指挥部队采用"房垒战术",将城区变成一座座坚固堡垒,顽强死守,同时汤恩伯军团精准从侧翼实施包抄,最终协同作战,一举歼灭日军万余人。
这场抗战初期的大捷,一时间令国民党内部心生"速胜"幻想。
随后,以胡宗南、桂永清为首的中央军精锐被调往豫东前线,希望乘胜追击,扩大战果。
然而历史的转折常常出人意料。
台儿庄的战绩反而成为整个战局变化的分水岭,日军吸取教训迅速调整战略部署,由土肥原贤二的第十四师团充当诱饵,引诱国民党军主力深入豫东平原的开阔地带,为后续的大规模围剿创造条件。
土肥原贤二
随后的局势发展证实了日军战术的狡猾。程潜将军指挥的12万国民党军将仅有2万人的日军合围于兰封地区,形成了兵力上的绝对优势,本应是一场毫无悬念的胜仗。
然而战场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个看似"十拿九稳"的战局却因为两位黄埔军校培养的嫡系将领的突然溃逃而彻底崩塌。
桂永清指挥的第27军装备有当时先进的德制坦克,驻防兰封重地,却在面对日军试探性炮击时,仅仅抵抗了短短3小时就仓皇弃城西逃。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商丘守将黄杰甚至以"电台被毁,无法通信"为荒谬借口,连一枪都未放就擅自撤离了战略要地,导致日军东西两路顺利会师。时任战区指挥官的薛岳在战报中愤怒地指出:"我军兵力达敌十倍之多,却因少数人临阵畏战,致使战略良机尽失!"
更加讽刺的是,这两位临阵脱逃的将领战后不仅未受惩处,反而平步青云,桂永清更是官至海军总司令的高位...
与这些中央军的溃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地方部队的顽强抵抗与牺牲精神。
在禹王山阻击战中,来自云南的滇军第60军4万将士坚守阵地长达27个昼夜之久。这座仅有126米海拔的小山,每天承受着数以千计的炮弹轰击,战后测量发现山头竟被炮火削低了整整两米,将传统阵地战与灵活的游击战有机结合,组织了名为"滇鲁苏游击队"的部队,夜间突袭日军营地严重扰乱了敌军后勤补给。
这场战役中滇军付出了伤亡过半的惨重代价,却为徐州主力部队的战略转移赢得了宝贵的20天时间。遗憾的是,由于种种政治因素,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在国民党官方战史中被刻意淡化处理,鲜为人知。
同样令人动容的还有另一支川军部队的英勇表现。在滕县保卫战中,王铭章将军率领仅有3000余人的部队,顽强抵抗装备精良的日军机械化联队,以"城墙为棺,誓与城共存亡"的决绝姿态连续死战三昼夜,最终全师将士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王铭章和3000多名勇士的行动令人肃然起敬,特别是当我们将之与装备精良、兵力达2万人的中央军第27军相比较:后者在面对相似战场条件时,居然连24小时都未能坚持就溃不成军。这一鲜明对比不禁令人深思。
兰封战役的失败导致豫东防线全面崩溃,土肥原师团长驱直入,迅速逼近河南省会郑州。
然而日军的反应更为迅猛,他们集结了多达30万的精锐部队,采取南北两翼包抄的经典战术,意图将中国主力军队围歼于徐州一带。
到5月中旬,日军已成功切断了陇海铁路的交通线,国民党军被迫仓促全线撤退,但此时豫东地区的军事形势已经危如累卵,岌岌可危。
当土肥原贤二将军率领的日军第14师团成功强渡黄河后,局势更加严峻。
老蒋亲自赶赴郑州督战,试图利用10倍于敌的兵力优势围歼这支深入腹地的孤军。然而在兰封会战中,桂永清、黄杰等嫡系将领的突然溃逃,导致拥有12万兵力的国民党军竟然未能消灭区区2万日军,这一荒谬结果连蒋本人也愤怒地将此战称为"千古笑柄"。
6月初,河南省古城开封陷落,郑州的防线形同虚设,日军的机械化部队若能沿平汉铁路一路南下,武汉极有可能在一个月内沦陷。
此时的国民党军已经没有足够的有生力量构筑有效防线,军事上面临全面溃败的危机,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得不考虑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试图阻止日军的进一步推进。
而黄河大堤的决堤计划,就是在此时被搬上了日程...
这次决堤之后,对于迟滞日军的效果如何?不但没有阻止日军的步伐,还淹死了数十万的无辜百姓,造成了“黄泛区”,甚至间接影响了1948年黄维兵团的行军速度黄河大堤的决堤计划绝非一时的决定...早在1935年,国民党聘请的德国军事顾问法就在一份建议书中明确提出了"以黄河为最后防线,实施有计划的人工泛滥用来阻击日军"的战略构想。
随后,1938年4月,国民党要员陈果夫亲自致函蒋中正,建议在武陟地区实施决堤计划;军事委员会高层如姚琮、白崇禧等重要将领也相继提出类似意见,甚至详细标明了黑岗口、赵口等具体决堤位置。
这些战略建议最初并未得到高层重视,被束之高阁。直到兰封战役惨遭失败后,情势危急,程潜紧急向最高当局呈报了详细的决堤方案。
6月1日的武汉军事会议上,他们做出了这一改变数百万人命运的决定。
这一决策过程深刻揭示了国民政府的双重标准思维:一方面,晏勋甫等核心幕僚强调"保全郑州"的军事战略价值,乐观预测洪水能阻挡日军进攻至少3个月之久;另一方面,决策层却始终未有任何人对可能造成的民生灾难进行系统性评估。
当新编第八师师长蒋在珍率部试图在赵口掘开河堤却因流沙问题受阻时,老蒋连续发出紧急电报,措辞严厉地要求"打破一切顾虑,克竟全功",甚至不惜悬赏2000元法币以催促工程进度。
最终,在1938年6月9日这个命运的时刻,大量炸药与平射炮的猛烈轰击成功炸开了花园口的堤坝,这场酝酿了三年之久的计划,最终以最为残酷的方式付诸现实。
决堤次日,天公不作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雪上加霜,洪水迅速冲垮了宽达50米的河道,形成惊人的1460米巨大决口。
黄河的滔滔洪水沿着贾鲁河奔涌南下,豫东地区44个县瞬间成为一片汪洋泽国,农舍民居如同脆弱的积木般轰然坍塌,被洪水围困的逃难民众陷入"九死一生,卖儿鬻女"的绝境。
根据来的统计数据,这场人为灾难直接导致超过89万人溺亡,1200万人流离失所,豫皖苏三省共计1200万亩肥沃良田被彻底毁灭,变成寸草不生的盐碱滩。
面对如此巨大的民间怨愤,国民政府迅速构建起严密的舆论防御体系。程潜率先向武汉方面发出密电,虚构"日军决堤"的假象,商震部队甚至不惜炸毁民房、精心伪造轰炸现场。
6月30日,一场颇具戏剧性的"表演"在汉口上演,陈诚特意召开记者招待会,邀请外国媒体观看新八师官兵表演"假堵口"工程,甚至将决口责任明确写入官方战史。
这种系统性的谎言掩盖持续了数十年之久,直至1980年代当事人回忆录陆续问世与相关档案解密,这段隐藏的历史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
从纯军事战术角度评估,这场人为洪水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日军的攻势。日军士兵东史郎在其战地日记中描述了被困黄泛区的日军部队"不得不寻找南瓜秧充饥"的窘境,就连日军的冈村宁次也被迫组织空投物资救援被困部队。
日本官方战史也不得不承认,第二军因洪水影响不得不彻底改变原定进攻路线,武汉会战因此推迟了约3个月时间。
然而这些军事效果与国民政府宣称的"歼灭日军2万人"的夸大宣传相去甚远:日本防卫厅后来公开的档案显示,整个徐州会战期间日军总伤亡仅7452人,其中大多数属于正常战斗减员。
这一决策带来的更为深远影响体现在生态环境与社会结构的全面崩溃。黄泛区在随后数年中连年遭受蝗灾与旱灾交替袭击,直接诱发了1942年那场令人心碎的河南大饥荒,导致300万民众饿殍遍野。
当时的随军记者目睹并记录道:"洪水退去后,大地布满裂缝,连草根都被饥饿的人们挖尽。"
这种生态与社会创伤甚至延续至1948年:淮海战役时期,黄维兵团因黄泛区泥泞道路而严重延误行军进度,间接导致了淮海战役被全歼的结局。
徐州会战的失利,深刻暴露出国民革命军内部的几项结构性矛盾:
首先,指挥系统严重割裂,嫡系部队与地方军阀相互掣肘,军令难以统一。白崇禧曾经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央军调动必须有蒋公亲自批示的手谕,战机往往尽失于繁琐的公文往来之中";
李宗仁多次建议采用更为灵活的运动战战术,但国民党军"死守要点"的固守战略,结果导致数十万精锐部队沦为日军精确炮火下的活靶子;
再者,国民党军内部的情报体系过于落后,日军"神风奇袭队"屡次成功破译国民党军电码,掌握中方军事部署,使其军队的调动和部署都被日军率先窥见,一直处于被动局面。
来源:凝眸观史,流沙万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