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688年,75岁的孝庄太后走到了人生终点,但是已经过去了三百多年,围绕在她身上的绯闻却至今都没有停息。
1688年,75岁的孝庄太后走到了人生终点,但是已经过去了三百多年,围绕在她身上的绯闻却至今都没有停息。
清朝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女人:一个是声名鹊跃的孝庄,一个是声名狼藉的慈禧。
这两个女人,恰好卡着清朝历史的头尾,说起来颇有“以女兴、以女亡”的味道。
她们在各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典型代表,但是在后世留下的口碑却截然不同。
有意思的是,她们身上的绯闻都不少,尤其是慈禧,绯闻甚至都传到了国外,被在清朝生活过的洋人编撰成书用来牟利。
相对而言,孝庄的绯闻虽然传播得没那么广,但是有些东西听上去也是颇为劲爆。
比如在《清朝秘史》中就曾提到过一件事,孝庄嫁给皇太极之前就曾定下过一门亲事,对方也是草原上的一个贵族子弟。
但是,她嫌人家长得丑,心里面一万个不愿意,于是就在闺蜜的撺掇下,跑到贵族子弟云集的猎场招摇,希望能被一个长相俊朗、威武霸气的豪杰俘虏。
果不其然,在猎场游玩的皇太极看见孝庄之后,瞬间就被勾走了三魂七魄,当即便将其掳回营帐,当天夜里两人就行了周公之礼。
当时的皇太极,已是后金的四大贝勒之一,在草原上威风八面无人敢惹,更别说跟他抢女人了。
如此一来,孝庄之前的婚姻自然也就无人敢提,随后便顺理成章地嫁给了皇太极。
当然了,这件事有多个版本,猎场偶遇只是其中的一个。
但是,孝庄之所以能嫁给皇太极,这在正史上是有明确记载的,并没有野史上说得那么玄乎,完全是家族联姻的结果。
而且两人之间的引荐人,还是孝庄的亲姑姑哲哲干的好事。
她为了稳固在后宫中的地位,同时也为了壮大娘家在草原上的势力,才把亲侄女拉到了皇太极的后宫阵营之中。
另外,哲哲拉来助阵的侄女不止孝庄这一个,还有孝庄的亲姐姐海兰珠。
还有一件事,就是1642年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后,面对皇太极给出的高官厚禄不为所动,无论谁劝都宁死不降。
皇太极因为这件事很是头疼,关键时刻孝庄主动请缨,接下了劝说洪承畴的重任。
据说,孝庄用的方法不是很光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加上美色和参汤,很快就拿下了洪承畴,让他心甘情愿地为清朝效力。
皇太极对此很高兴,自此便让孝庄协助打理军政,也为孝庄后来辅佐顺治和康熙打下了基础。
实际上,从历史角度来看,无论是建立后金的努尔哈赤,还是改国号为清的皇太极,都是异常强势的人物。
他们在当话事人期间,是绝对不会允许后宫插手军政事务的。
皇太极刚继承汗位的时候,为了防止强悍的后妃干政,甚至还逼着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给努尔哈赤殉葬。
在这样的背景下,孝庄偶尔给皇太极吹吹枕边风倒是有些可能,直接插手军政事务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孝庄想要在军政有所表现,别说皇太极同不同意,恐怕那些强势的王爷都能反了天。
要不然,皇太极猝死后,清朝也不会因为继位人选闹得不可开交。
孝庄身上最大的绯闻,就是她和多尔衮之间的关系,这件事直到现在都没有统一的说法。
皇太极猝死之后,有实力继承大位人选的有几个,但最终却是6岁的顺治登上了宝座。
正因为孝庄母子在这场皇权角逐中成了最大的赢家,所以人们就纷纷猜测,肯定是孝庄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通过拉拢多尔衮把儿子推了上去。
这种观点不仅在民间,甚至连研究清史的学者中,都有很大一部分人支持这种说法。
尤其是孝庄病逝后,康熙并没有将祖母安葬于祖父的昭陵,而是在父亲顺治的陵寝边上,给祖母重建了一个昭西陵,直到雍正继位之后孝庄才得以入土为安。
鉴于这种情况,好像已经坐实了“孝庄下嫁多尔衮”的事实:由于孝庄生前做了对不起丈夫的事情,所以死后没脸跟丈夫合葬,这个逻辑似乎也没什么问题。
但有学者研究发现,关于孝庄和多尔衮的传说,实际上是1950年从江南传出来的。
当时有个江南才子叫张煌言,同时他也是个有名的反清斗士,在一首诗里面影射孝庄下嫁给了多尔衮。
正是因为这首诗的传播,让孝庄和多尔衮之间的绯闻,也是传得沸沸扬扬经久不息,直到现在也没有直接的证据能证明这件事是真的。
来源:温柔的故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