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持续攀升。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过400万例,平均每天有超过1万人确诊为癌症,其中消化系统肿瘤、肺癌、乳腺癌等高居前列。
近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持续攀升。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过400万例,平均每天有超过1万人确诊为癌症,其中消化系统肿瘤、肺癌、乳腺癌等高居前列。
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很多人将矛头直指食品添加剂,认为它们是“癌症元凶”。
食品添加剂真的会致癌吗?七种“高危”添加剂到底有何风险?我们每天吃进嘴里的“调味剂”,是否正在悄悄侵蚀我们的健康?
癌症,通俗来说是一种细胞异常增殖、失控扩散的疾病。它不再受正常生理机制的控制,能侵入身体其它组织,甚至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到其他部位。
癌症并非单一疾病,而是由超过100种不同类型构成的疾病集合,包括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癌症报告》,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饮食结构的变化,是引发多种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用于改善食品的色泽、风味、保质期和口感。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合法合规使用一般不会对健康造成直接危害。
但问题在于,部分非法添加、超量使用、或者长期食用某些“高风险”添加剂食品,确实与癌症的发生存在潜在关联。
研究发现,亚硝酸盐类添加剂,尤其是亚硝酸钠,在腌制肉类中广泛使用,可在胃酸环境下与胺类物质反应生成致癌物——亚硝胺。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亚硝胺列为1类致癌物。我国传统饮食中腌制食品比例较高,胃癌的高发与此密切相关。
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是常见的防腐剂,广泛存在于饮料、果酱、酱油等食品中。虽然国家标准规定了安全使用量,但长期大量摄入可能对肝肾功能造成负担,并有可能诱导细胞突变。
动物实验发现,苯甲酸盐在高剂量下可能引起染色体异常。
合成色素如日落黄、胭脂红、亮蓝等,常用于糕点、糖果饮料中。这些色素在欧美多国早已被限制或禁止使用。
部分研究指出,合成色素可能干扰儿童神经发育,甚至可能诱发肝脏代谢异常,增加癌症发生风险。
甜味剂如阿斯巴甜、糖精钠、安赛蜜也引发广泛争议。部分研究认为,阿斯巴甜在体内代谢后会生成甲醇和苯丙氨酸,高浓度下可能诱导神经毒性反应,甚至影响DNA的稳定性。
虽然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其直接致癌,但长期摄入的安全性仍需警惕。
香精香料中的某些合成香料,如己基肉桂醛、桂酸苄酯等,在某些人群中可能诱发过敏反应,甚至具有潜在的细胞毒性。
此外,这些成分在高温加工过程中,可能转化为具有较强毒性的化合物。
癌症早期往往缺乏明显症状,不少患者在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常见的早期信号包括食欲减退、体重骤降、无痛性肿块、持续性咳嗽、黑便或便血、黄疸、反复发烧等。
例如,胃癌早期表现为上腹部隐痛或消化不良,肝癌可能表现为右上腹胀痛、乏力、黄疸,肺癌则多以久咳、咳血、胸痛为初始症状。
现代医学对癌症的治疗手段不断进步,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综合手段。其中,精准医疗的兴起使得治疗方案更加个性化。
例如,针对乳腺癌HER2阳性患者的曲妥珠单抗疗效显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抗体,在肺癌、黑色素瘤治疗中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康复期管理同样关键。术后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注意营养支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定期复查影像学与肿瘤标志物,防止复发与转移。
同时,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避免熬夜等生活方式干预,有助于延长生存期与改善生活质量。
癌症的预防远比治疗更为重要。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至少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加以预防。
首先是饮食干预,减少腌制、熏烤、油炸食品摄入,控制红肉与加工肉制品的摄入量。多摄入新鲜蔬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有助于提供抗氧化物与膳食纤维,降低肿瘤风险。
其次是规律运动。适量运动可改善代谢状态,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研究表明,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显著降低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风险。
第三是远离烟草与过量饮酒。吸烟是已知最重要的可控致癌因素,95%的肺癌与吸烟密切相关。酗酒则与食管癌、肝癌等关系密切。
定期体检和癌症筛查是早发现早治疗的关键。例如,5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女性应重视乳腺B超与宫颈癌筛查。
近年来,癌症防治技术不断革新。液体活检、AI辅助诊断、基因检测等手段应运而生,提升了早期筛查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例如,cfDNA技术能通过血液检测肿瘤DNA片段,实现“无创癌症筛查”。此外,肿瘤疫苗、CAR-T细胞疗法等新兴疗法也逐步进入临床应用阶段,带来更多治疗希望。
在家庭护理层面,癌症患者常面临营养不良、情绪低落、功能退化等问题。
家属应关注患者饮食摄入,鼓励其多摄入高蛋白食物,避免过度忌口。保持患者社交活动,协助其完成康复训练,也是恢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急性不适时的应对也至关重要。如癌症患者突发高热,应警惕感染;出现呕血或便血,应立即就医检查消化道出血情况。
掌握基础的急救知识,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技术,对家庭照护尤为必要。
面对食品添加剂的潜在健康威胁,公众应理性看待。不是所有添加剂都会致癌,关键在于使用剂量、频率与个体差异。
建议减少摄入颜色鲜亮、口感极佳、保质期超长的加工食品,选择天然、少加工、营养均衡的饮食结构才是健康之道。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癌症的根本。坚持“三减三健”原则——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每年体检一次,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戒烟限酒,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健康承诺。
权威科研机构呼吁,公众应多关注食品安全标签,选择正规厂家产品。
同时呼吁完善相关法规,加大对非法添加与不合规使用的查处力度。
构建健康食品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2]吴永佩,张颖,程春. 食品添加剂与健康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3,14(18):6779-6785.
[3]张璐,王建波. 癌症防治中的生活方式干预研究进展[J]. 中国肿瘤临床,2024,51(07):315-31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