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5日,泡泡玛特的股价再度出现大幅下跌,最低跌到了252港元一股,这是自8月5日以来的最低价。
9月15日,泡泡玛特的股价再度出现大幅下跌,最低跌到了252港元一股,这是自8月5日以来的最低价。
跟之前的股价最高位比起来,这波回调已经超过了四分之一,市场上的担忧情绪也跟着浓了起来。
在股价持续下跌的时候,摩根大通的一份研报又给市场添了新话题,他们把泡泡玛特的评级从“增持”下调到了“中性”,连目标价也从400港元降到了300港元。
摩根大通这次调整的理由挺直接的,核心就是觉得泡泡玛特涨得太快、太猛了,短期来看,风险已经比可能得到的回报大了。
泡泡玛特今年的股价已经涨了209%,过去一年更夸张,涨了466%。
而同期的恒生指数,今年只涨了32%,过去一年也才52%,两者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摩根大通把这种情况形容成“估值已为完美而定价”,意思就是市场已经把所有好事,都算进股价里了。
不管是公司业绩增长,还是核心IP爆火,这些乐观预期全被反映在当前股价上。
现在只要出一点小问题,比如公司业绩没达预期,或者有关于二手价格下跌、第三方授权的负面消息,股价都可能出现大波动。
为了应对这种风险,摩根大通还调整了估值的计算方式,把之前用的PEG指标从1.5倍降到了1.1倍,显然是在当前高位下,把风险因素看得更重了。
本来想看看有没有新的利好能撑住股价,但后来发现,之前推动股价上涨的那些“催化剂”,很多已经兑现完了。
摩根大通之前列过七个能推动股价的因素,现在已经成了四个,上半年业绩好看、跟优衣库联名成功、被纳入重要指数、珠宝店顺利开业,这些都已经落地。
可剩下的三个就没那么明确了:《Labubu&Friends》动画片本来计划夏天播,结果推迟了。
圣诞节和农历新年前要推出的Labubu4.0,还有可能发布的交互式玩具,现在也没个准信。
没有新的利好撑着,短期内股价想再往上走,确实没什么实打实的支撑。
所以摩根大通也建议,投资者不如再等等,等到2025年第四季度到2026年第一季度,看看有没有新的催化剂出现再做决定。
大家最关心的还是泡泡玛特的核心IPLabubu,最近不少人说它的二手价跌了,担心这是不是IP不火了的信号。
摩根大通专门解释过,二手价下跌不是因为热度退了,而是产能扩得太快了。
据泡泡玛特管理层说,现在的制造产能差不多是今年一季度的十倍,货多了之后,二手市场的溢价自然就少了,这是供需变化的正常结果。
高盛也持类似观点,他们提到迷你Labubu第一次就投放了大概100万个,比之前的系列多很多,这种情况下,二手价回调很正常。
我觉得这里有个点很容易被忽略,很多人习惯用二手价或者搜索热度判断IP火不火,但其实这两个指标不能完全代表IP的生命周期。
就像宝可梦,2023年的搜索热度只有2016年峰值的15%,但2023年的销售额却是2016年的3倍。
Labubu也是一样,虽然二手价跌了,但具体看数据。
Labubu3.0在中国市场的二手价,从6月的2284元跌到9月的687元,可还是比零售价高15%,迷你Labubu的二手价虽然跌了22%,但依然比原价高46%。
这些数据说明,消费者对Labubu的认可还在,只是短期供需变了而已。
大摩也说,二级市场本来就只占总供需的一小部分,盯着二手价波动做判断,很容易被误导。
不过有一点得说清楚,摩根大通虽然下调了评级,但并没有建议“减持”,他们还是看好泡泡玛特的长期逻辑。
在摩根大通看来,泡泡玛特在管理、执行能力和给股东的回报上,在国内消费品公司里算佼佼者,能跟安踏、百胜中国这些头部企业比。
具体来说,它的长期底气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能把IP做起来还能赚钱,靠社交媒体在全球推IP这事儿,他们已经验证过可行。
二是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现在在推其他IP,计划到2027年让Labubu的销售占比降到35%,风险能分散不少。
三是往海外走,现在海外业务涨得快,预计到2027年能贡献超过60%的利润,这是很大的增长空间。
最近Labubu的创作者KasingLung跟LVMH旗下的Moynat合作了,有人担心这会影响Labubu的运营。
但摩根大通觉得,这符合之前的授权协议,短期可能让市场有点困惑,长期来看反而是好事。
跟奢侈品品牌合作,能让Labubu触达更多高消费人群,对提升全球品牌价值有帮助。
总的来说,摩根大通这次下调评级,不是说泡泡玛特不行了,更多是觉得它短期涨太猛了,风险和收益的比例已经不好看了,属于战术性的调整。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现在急着进场怕是不明智,不如等后面有明确的好消息再做打算。
而泡泡玛特本身,只要把IP运营、IP多元化、全球化这些长期的事做好,在潮玩行业里的位置还是稳的。
毕竟潮玩行业还在成长,从单一IP到IP生态,从国内到全球,这些方向都是对的,只要执行到位,长期还是有机会的。
来源:墨史浅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