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事刚传出来时,不少人还以为是社交媒体上的谣言,直到《纽约邮报》放出调查人员整理的监控细节,大家才意识到,这不是随机暴力,凶手早把路线摸透了。
美国犹他谷大学一场青年保守派活动上,查理·柯克刚走上讲台没几分钟就被枪击中,当场没了呼吸。
这事刚传出来时,不少人还以为是社交媒体上的谣言,直到《纽约邮报》放出调查人员整理的监控细节,大家才意识到,这不是随机暴力,凶手早把路线摸透了。
现在调查人员已经把嫌疑人泰勒·罗宾逊案发当天的行踪拼全了,监控镜头把他的每一步都拍得明明白白。
9月10日上午8点23分,他开着一辆道奇车出现在犹他谷大学附近的住宅街上,慢悠悠绕了一圈后,直接把车往学校方向开。
要知道,柯克当天要在这所学校办活动,他这时间点去踩点,很难让人不怀疑是早有计划。
大概一个半小时后,另一处监控拍到了他的身影。
当时他穿件红色T恤、灰色短裤,走在街上还时不时看手机,那悠闲劲儿跟逛菜市场似的。
等到柯克遇刺后,监控里的他完全变了个人,身上换成了一身黑衣,头也不回地往车那边跑,脚步慌得都快摔了。
老实讲,就这前后反差,谁都能看出来他是“有备而来,得手就撤”。
本来想觉得会不会是巧合,比如刚好那天换衣服,后来发现不对,他逃跑时手里还攥着个黑色袋子,里面大概率就是作案用的东西。
柯克这人也不是普通路人,他是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还是美国保守派里动员年轻人的关键人物。
他走后,家里留下妻子和两个还没上小学的孩子,保守派圈子里一片哗然。
犹他谷大学当天的活动也直接停了,学生们要么在现场不敢动,要么在网上问“为啥有人要杀他”,校园安保连夜加了好几个岗。
很多人好奇,柯克到底说了啥,能让凶手动杀机?
其实他生前没少公开反对美国援乌,甚至直言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是“地区和平的绊脚石”,还说泽连斯基是“中情局的傀儡”。
更争议的是,他多次在演讲里说“克里米亚本来就是俄罗斯的领土”,这些话一出口,美国政坛直接炸了锅。
民主党那边的媒体骂他“帮俄罗斯说话”,甚至给他扣“叛国”的帽子;但共和党激进派,尤其是特朗普的支持者,倒觉得他“敢说别人不敢说的实话”。
搞不清的是,现在欧美政坛怎么了?连对援乌政策有不同意见,都能变成“生死仇”?
柯克在特朗普阵营里的作用可不小,CNN之前就报道过,特朗普能拉到不少年轻选民的票,柯克功不可没。
他牵头的“青年保守派联盟”在全美300多所高校都有分支,平时靠直播、校园讲座跟年轻人聊“别把钱都砸给乌克兰,先解决美国自己的问题”。
不少18到29岁的选民就是听了他的话,才投给特朗普的。
如此看来,他的死不仅是少了个“反援乌”的声音,对特朗普后续的选举动员,恐怕也会有影响。
最让人担心的是,柯克这事不是头一回发生。
早在2024年,斯洛伐克总理罗贝尔特·菲佐就因为反对过度援乌,被亲乌的激进分子开枪打中,送进医院时差点没救回来。
同年,还是美国总统候选人的特朗普,也因为质疑“援乌到底值不值”,两次遭遇暗杀,一次是竞选集会上有人开枪,另一次是他家附近发现了爆炸物,幸好两次都没出事。
现在欧美因为援乌政策的分歧,已经到了“动刀子”的地步,这真不是啥好兆头。
之前看布鲁金斯学会的报告里说,2024到2025年,欧美因为对乌政策引发的政治暴力事件,比前两年多了好几倍。
很显然,有些极端分子把“跟自己立场不一样的人”当成了“敌人”,觉得用暴力就能解决问题,这想法也太荒唐了。
柯克的案子现在还在查,警方已经锁定了罗宾逊的枪支来源,也在查他有没有同伙,预计几个月后会出完整报告。
但不管结果咋样,这事都该给所有人提个醒,政治上有不同意见很正常,哪怕吵得再凶,也该用嘴说、用笔写,而不是用枪。
本来想觉得这只是美国内部的事,后来发现欧洲也有类似情况,要是不把这种暴力苗头压下去,以后还会有更多像柯克、菲佐这样的人遭殃。
柯克的死不只是一个政治人物的悲剧,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在欧美政坛的撕裂。
反对援乌也好,支持援乌也罢,核心都是为了自己国家好,可一旦把“不同意见”变成“你死我活”,那整个社会的秩序就乱了。
希望这个案子能查个水落石出,也希望以后没人再因为“说不同的话”而丢了性命。
来源:墨史浅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