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农耕明珠——杨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8 17:39 1

摘要:杨陵,由于隋文帝泰陵在此而得名。杨凌,地处陕西省中部偏西,关中平原腹地,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它东以漆水河与武功县为界,南以渭河与周至县相望,北以湋(wei)河与扶风县毗邻,西与扶风县接壤 。

——杨凌的历史与传说

杨陵,由于隋文帝泰陵在此而得名。杨凌,地处陕西省中部偏西,关中平原腹地,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它东以漆水河与武功县为界,南以渭河与周至县相望,北以湋(wei)河与扶风县毗邻,西与扶风县接壤 。

从地理上看,杨凌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南北呈阶梯地形。自南向北依次分为渭河滩地、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和沟坡地五种地貌单元 ,最高海拔五百余米,最低海拔4百余米。渭河、漆水河和湋水河等河流环绕,水源丰富,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渭河自西向东缓缓流淌,它就像一条银色的丝带,串联起杨凌的过去与现在,见证了这片土地上无数的变迁。漆水河奔腾不息,它的水流声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湋水河蜿蜒曲折,为杨凌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

杨陵虽早早得名,但仅仅是地名,其地域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扶风县和武功县的管辖之下。

杨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它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传说中,后稷就诞生于此。后稷,生卒年不详,姬姓,名弃。父亲为帝喾,母亲为帝喾元妃、有邰氏部族女子,名姜原。后稷是周部族的始祖,封地为“邰”。这位中国最早的农官,宛如一位智慧的使者,降临在这片土地上。他自幼便对种植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 。”意思是弃从小喜欢栽麻种豆,而且,他种的麻、豆都长得很好。等到他长大成人后,更是专注于种植,百姓争相效仿。帝尧听说后,推举弃为农师。长大后,他更是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农耕事业中,他不辞辛劳,踏遍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仔细观察土壤的质地、气候的变化,探寻最适合种植的谷物。他因地制宜,教导百姓种植五谷,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先河。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百姓们掌握了先进的种植技术,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生活逐渐富足起来。后稷的功绩,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永远铭刻在华夏儿女的心中。他的故事,也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激励着无数后人在农业领域不断探索前行。

除了后稷的传说,杨凌还有许多令人瞩目的历史遗迹。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泰陵,“泰陵”,原名“太陵”,“泰陵”为北宋讹传,至清代学者毕沅沿用,后便一直用“泰陵”之名。它是隋文帝杨坚的陵墓隋文帝与独孤皇后的合葬墓。“泰陵”,位于陕西咸阳杨凌区五泉镇王上村东北约200米处渭河以北的三道塬上。当地人称“杨家陵”。陵墓虽历经千年风雨的洗礼,但依然庄严肃穆,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

杨凌这片古农业始祖后稷封地,承载着农耕文明起源的神圣之地,让人们对先人的智慧和勤劳充满了敬意。

唐太宗李世民出生地庆善宫遗址。《唐书·地理志》记载,武功庆善宫,后为慈德寺。《长安志》载:“庆善宫在县南十八里,神尧(李渊)之旧第也,太宗降临之所,南临渭水。武德元年(618)建武功宫,六年(623)改庆善宫。贞观六年(632)太宗临幸,宴群臣赋诗,后废为慈德寺”。庆善宫既是李渊在武功三处宅第之一,又是李世民诞生之所。虽然曾经的辉煌虽已远去,但遗址中残留的建筑构件和历史痕迹,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繁华与荣耀。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武功县置杨陵镇,“杨陵”首次作为正式行政区域出现在历史中。

在这片土地上,浓厚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西农大、杨职院两所高校坐落于此,就像两颗知识的明珠,熠熠生辉。这里聚集了农、林、水等70个学科7000多名科教人员,他们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科技创新的引领者。他们在这里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农业科技的新领域,为杨凌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走进校园,随处可见学生们认真学习、积极讨论的场景,他们充满朝气和活力,仿佛是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的禾苗,未来充满希望。

杨凌的人居环境也别具一格,它是一座创业环境宽松、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田园城市 。城区规划合理,道路宽敞整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在这里,你既能感受到现代化城市的便捷与活力,又能领略到田园风光的宁静与美好。漫步在杨凌的街头巷尾,空气中弥漫着的不仅是清新的自然气息,还有浓厚的文化氛围。街头的雕塑、壁画,展示着杨凌的历史文化和农耕特色;公园里的老人悠闲地打着太极拳,孩子们在草地上欢快地奔跑嬉戏,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活画卷展现在眼前。

杨凌的生物资源也十分丰富,作物有50多个品种,果树有10多个品种,林木有60多个品种 。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它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茁壮成长,孕育出饱满的果实,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经济作物以蔬菜为主,种类繁多,色彩斑斓。果树以桃子、猕猴桃、葡萄等为主,每到收获的季节,果园里硕果累累,果香四溢,让人垂涎欲滴。林木有针叶树、阔叶林和灌木林,它们不仅美化了环境,还为众多生物提供了栖息之所。饲养动物以猪、牛、羊、鸡等为主,特种养殖也有所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这片土地上,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姜嫄庙会就是与后稷传说相关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姜嫄村村民都会在姜嫄祠举行盛大的祭祀大典,缅怀姜嫄和后稷。祭祀活动中的献花、献乐环节,庄重而肃穆,表达了人们对先人的崇敬之情。吃“孝子面”更是一项充满温情的仪式,传说后稷用“孝子面”招待母亲姜嫄和先民,如今,这一传统习俗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在庙会上,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热气腾腾的“孝子面”,感受着浓浓的亲情和乡情。

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七,武功县武功镇漆水河畔的河滩会也热闹非凡。传说这是民众为纪念后稷教民稼穑功绩而发起的,最初,人们带着蒸馍和果蔬为后稷献贡品,通过蒸馍的好坏来反映庄户的收成丰歉 。后来,这里逐渐发展成为关中乃至西北各地农人交换农产品的重要场所,闻名西北的武功镇东河滩会就此形成。如今,河滩会上人来人往,各种农产品琳琅满目,不仅有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还有来自各地的优质产品。人们在这里交流着种植经验,分享着丰收的喜悦,同时也传承着古老的农耕文化。

杨凌,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它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人文环境和谐美好,历史传说源远流长,科普知识丰富多彩。它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摇篮,是现代农业科技的高地,更是人们心中向往的家园。无论是漫步在古老的遗迹旁,感受历史的厚重;还是穿梭在现代化的校园中,领略知识的力量;亦或是置身于热闹的庙会和河滩会,体验民俗的魅力,都能让人深深感受到杨凌独特的魅力。它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又像一首激昂的乐章,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活力。杨凌,正以它独特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作者简介:李文杰,生于长安农村,毕业于西安市农业学校,为西安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社会爱心人士,三农题材作者,曾发表多篇散文、诗歌或纪实文章、报告文学以及摄影作品等。

陕西省职工作协会员,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理事,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墨海书画院高级院士。网络作家,当代优秀文学家。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