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豆瓣阅读第7届长篇拉力赛刚收官,18部原创作品拿了奖,算上总冠军、新人奖这些,一共发了19个奖项。
2025年9月,豆瓣阅读第7届长篇拉力赛刚收官,18部原创作品拿了奖,算上总冠军、新人奖这些,一共发了19个奖项。
这比赛从2019年开始办,到现在整整7年,累计收了超过31000部投稿。
有意思的是,豆瓣阅读本身不算网文圈的“大平台”,跟起点、晋江比差远了,可这拉力赛却成了行业里最红火的征文项目之一,说它“矛盾”真没毛病。
豆瓣阅读给自己的定位是“类型小说平台”,打开它的网页,核心频道就言情、悬疑、女性、幻想、同人5个,比其他平台少很多。
读者基数也小,人家起点的头部小说,平均订阅量都能到30万了,豆瓣这边好多作品“加入书架”的数量还停留在几千,就连这次获奖的《独木》《过家家》也这样。
但它的拉力赛赛制,偏偏跟其他网文赛事反过来。
2019年第一届的时候,比赛分7个赛段,每两周选20部作品进“关注名单”,这里面有读者投票多的,有更新字数多的,还有编辑部推荐的。
更特别的是,还拉了影视公司和出版方组成观察团,观察团看好的作品,最后评奖能加分,等于把影视改编的需求提前放进了创作里。
到了今年第7届,赛制改得更明显了,之前看字数给名额的通道没了,“关注名单”里读者和编辑各占10个名额,编辑推荐的比例直接到了一半。
编辑部还多了个“复活权”,复选完了能再选2部作品进决选。
最关键的是评奖,观察团给的分数占比有40%,比读者投票和销售额都高,这种不看“人气”看“影视需求”的赛制,在网文圈真挺少见的,一般平台都盯着读者喜欢什么,它倒好,直接让影视公司当了“关键评委”。
豆瓣阅读官网写着,想把平台上的小说改成电影、电视剧。
这话不是空话,到现在为止,已经有超过180部作品卖了影视改编权,其中不少都来自这个拉力赛。
2023年的《装腔启示录》你们可能看过,那部剧在芒果TV播得不错,豆瓣评分7.8,播放量破了5亿。
它原著就是第二届拉力赛的总冠军,比赛的时候就被芒果TV看中了。
今年8月爱奇艺迷雾剧场的《目之所及》,也是从拉力赛出来的,原著叫《盲目》,作者当初还拿过正午阳光的“观察团选择”奖。
还有今年5月,正午阳光拍的谍战剧《谍报上不封顶》,主角是肖战,原著也是第五届拉力赛的决选作品。
本来想觉得,小众平台的IP很难火,后来发现人家刚好踩中了影视圈的“空窗期”。
前几年影视圈都靠老网文IP,像2019年播的《东宫》《庆余年》,原著都是十几年前的作品,内容跟现在观众喜欢的“现实感”差太远。
而豆瓣拉力赛的作品,大多是现实题材,写职场、写女性视角都很细腻,刚好补了这个缺口。
争议藏不住拉力赛办了7年,火是火了,但争议也越来越多。
最明显的就是“熟面孔太多”,有个叫Asteria的小红书用户统计过,从第二届开始,进决选的作者里,好多都是之前入围过的,到了今年第七届,18个决选作者居然全是熟面孔。
为啥会这样,一是赛制里编辑和观察团的权重太高,熟面孔作者更懂平台喜欢什么、影视方要什么,新人很难挤进来。
二是豆瓣阅读的付费订阅实在不行,中腰部作品“入V”后,一个月收入大多不到500块,新人写着没奔头,自然留不住。
还有个更有意思的现象,好多内娱编剧也来参加比赛,按说编剧该直接写剧本,可他们偏偏要先写小说,再靠小说卖IP。
搞不清的是,为啥要绕这么一圈,后来才明白,现在影视圈里,原创剧本卖出去的概率不到15%,反而“小说IP+豆瓣背书”更容易被资方看上,比如这次拿新人奖的《副业》,作者之前是编剧,作品因为“像剧本”,3个月就卖了影视权。
这也引来了质疑,有人说这种写法太“功利”,少了点小说该有的文学性。
这拉力赛的“矛盾”,其实就是网文和影视行业的矛盾。
它靠偏向影视的赛制,让小众平台的IP火了起来,这是它的厉害之处,可也因为太看重商业化,把新人挡在了门外,还让创作变得越来越“同质化”。
7年下来,它确实给行业提供了新思路,但以后想接着走下去,怕是得好好平衡平衡,既要让IP能落地,也得给原创留条路,不然再火的赛事,也会慢慢失去味道。
来源:墨史浅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