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时节的云冈区高山镇上碗沟村,是一年中最富生机的时刻。清晨,收割机的轰鸣声率先划破田野的宁静,与村民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丰收的序曲。近日,上碗沟村众盈农牧专业合作社种植的5500多亩黍子迎来大丰收。饱满的黍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数台收割机在广袤的田野间
金秋时节的云冈区高山镇上碗沟村,是一年中最富生机的时刻。清晨,收割机的轰鸣声率先划破田野的宁静,与村民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丰收的序曲。近日,上碗沟村众盈农牧专业合作社种植的5500多亩黍子迎来大丰收。饱满的黍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数台收割机在广袤的田野间往复穿梭,一幅热闹欢腾的丰收画卷正在这片曾经沉寂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随着采煤沉陷区整体搬迁政策的推进,上碗沟村村民陆续迁入恒安新区,原有耕地一度面临撂荒困境。该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土地复垦和产业振兴新路径,通过飞地流转和“村委会+合作社+村民”的新型合作模式,在附近的窑洞村荒山上开辟出崭新的农业天地,成功将采煤沉陷区转变为丰收的沃野。
得益于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高山镇非常适宜谷子、黍子、高粱、荞麦等小杂粮的种植。近年来,上碗沟村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引进覆膜穴播滚筒新技术,通过单穴精准播种和辅助破土措施,显著提高了黍子的出苗率和生长质量。“今年我们主打两个优质品种——大白黍子和晋黍8号,预计亩产可突破500斤,比去年有明显增长。”上碗沟村党支部书记侯斌杰介绍,“这几年我们不断引入新设备、改进种植方式,就是为了让小杂粮的产量和品质同步提升。”据悉,该村黍子不仅连年增产,产品品质也持续优化,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如今,合作社生产的黍子早已走出本地,通过电商平台和订单农业等渠道销往全国多个省市,成为一张闪亮的“金招牌”,切实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随着黍子产业不断做大做强,上碗沟村的小杂粮品牌效应也逐渐凸显。下一步,该村计划购置现代化农业机械,持续扩大种植规模,为这片土地带来更多希望与丰收。
记者:申力 通讯员:楚向东
责编:王宇 校对:卢珊
审核:邓琳 监制:杨刚
来源:大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