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阵子有个事挺炸的,一个24岁就博士毕业的天才,带着俩前GoogleX的同事,搞了个叫TwinMind的AI应用,还拿了570万美金的种子轮融资,说要帮人类突破记忆的局限,搞个“第二大脑”出来。
前阵子有个事挺炸的,一个24岁就博士毕业的天才,带着俩前GoogleX的同事,搞了个叫TwinMind的AI应用,还拿了570万美金的种子轮融资,说要帮人类突破记忆的局限,搞个“第二大脑”出来。
这事听着像科幻片,但人家已经有三万多人在用了,今天咱就聊聊这事儿到底咋回事。
牵头的人叫DanielGeorge,24岁就拿了AI天体物理学的博士学位,这学历放哪儿都够亮眼。
他之前在JPMorgan当副总裁,天天开不完的会,记不住那么多内容,无奈之下搞了个简单脚本,录会议音频、转成文字再塞给ChatGPT。
本来就想图个方便,结果发现ChatGPT慢慢能理解他的项目,还能写代码。
说实话,很多人遇到记不住东西的问题,可能就忍了或者找个笔记本,但George直接从自己的痛点里挖出了机会,这脑子是真活。
后来他去了GoogleX,那地方可是谷歌搞前沿创新的地儿,孵出过自动驾驶、热气球互联网这些狠活。
在那儿的几年,他参与了六个项目,还认识了SunnyTang和MahiKarim,这俩人后来成了TwinMind的CTO和首席科学家。
老实讲,GoogleX出来的人,对“怎么把疯狂想法做成产品”肯定门儿清,再加上George之前在金融圈的经历,知道职场人真正需要啥。
这种“学术+大厂+金融”的跨界组合,比纯技术团队瞎琢磨靠谱多了,至少不会做出来个没人用的东西。
他们仨现在在湾区住一块儿,据说过去一年半每周都干100个小时。
你想啊,创业本来就累,还能这么拼,说明是真信自己做的事儿。
要是团队没这股劲,就算有再好的想法,也容易半途而废。
团队凑齐了,想法也有了,但搞创业哪离得开钱?这570万融资可不是大风刮来的,背后的投资人眼光都挺毒。
领投的是StreamlinedVentures,这公司近年就盯着AI个人工具赛道,之前投过能分析本地文档的Docsumo,对这类产品门儿清。
红杉资本也掺了一脚,要知道红杉2024年在AI个人应用上砸了好几亿,专挑“注重隐私”的项目投。
最有意思的是StephenWolfram,这人是计算科学领域的大牛,搞出了WolframAlpha的那位。
据说这是他这辈子第一次给创业项目投钱,你说这分量够不够?
如此看来,投资人不是瞎投,他们看中的是TwinMind的方向,现在的AI像ChatGPT、Claude,每次聊天都跟第一次见面似的,没记忆。
而TwinMind能记着你的事儿,还不在云端存敏感信息,这正好戳中了大伙的需求,也避开了隐私争议,资本能不感兴趣吗?
好多人可能会问,这不就是又一个聊天机器人吗?还真不是。
TwinMind是在手机后台悄悄跑的,你聊的天、开的会,甚至随口说的想法,它都能记下来,再整合成你专属的知识图谱。
关键是,这一切都在你手机本地完成,不用把信息传到云端。
很显然,现在大伙对隐私越来越在意,要是传云端,谁放心把开会内容、私人想法交出去?这一点TwinMind算是踩对了。
它的技术路子也挺特别,一般像Otter那种会议记录工具,用的是ReactNative,在iOS后台跑不了多久。
但TwinMind用纯Swift写底层,花了六七个月磨音频捕捉,现在能在iPhone后台跑十六七个小时,还不怎么费电。
本来想,本地运行会不会功能弱?后来发现它搞了“本地小模型+云端大模型”的组合,日常记东西用本地的,遇到复杂需求再调云端的,成本还比纯云端低不少,这算盘打得挺精。
现在用的人里,一半多是专业人士,四分之一是学生,还有些人用来写自传,George他爸就用这个写自己的故事。
说实话,这产品挺百搭,不是只盯着一个场景。
而且它的语音模型Ear-3能认140多种语言,误差还特别小,在印度、巴西这些非英语国家也挺受欢迎。
比起Siri记不住事儿、Otter只记会议,TwinMind确实有点“第二大脑”的意思。
当然了,这事儿也不是没挑战,现在团队才11个人,要服务三万多用户,以后肯定得招人。
而且苹果、谷歌这些巨头也在琢磨类似功能,要是巨头下场,小团队压力就大了。
不过话说回来,他们现在已经在招技术合伙人了,要求全栈还熟悉海外技术栈,有兴趣的能加微信MohopeX聊聊。
总的来说,TwinMind想靠AI帮人记东西,这方向挺实在,毕竟谁没忘事儿的时候?能不能真颠覆人类记忆不好说,但至少现在走的路子没跑偏,抓准了痛点,又守住了隐私。
后续就看他们能不能保持迭代速度,别被巨头甩在后面了。
来源:墨史浅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