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记者空袭遇难,新闻自由被炸成废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09:04 1

摘要:也门首都萨那的清晨,本应是编辑部忙碌的日常。9月10日下午4时45分,《9月26日报》和《也门日报》的记者们正赶着报纸出版工作,键盘声、电话铃声、讨论声交织成一片熟悉的喧嚣。然而,这一切在以色列的空袭下戛然而止。31名新闻工作者被炸死,至少22人受伤,这是16

文︱刘澜昌

也门首都萨那的清晨,本应是编辑部忙碌的日常。9月10日下午4时45分,《9月26日报》和《也门日报》的记者们正赶着报纸出版工作,键盘声、电话铃声、讨论声交织成一片熟悉的喧嚣。然而,这一切在以色列的空袭下戛然而止。31名新闻工作者被炸死,至少22人受伤,这是16年来单次袭击中记者遇难人数最多的一次。办公室从信息中心变成废墟,新闻自由在火光和硝烟中被直接摧毁。

《9月26日报》总编辑纳赛尔·卡德里用“前所未有的屠杀”来形容这次袭击。这个词背后,是新闻人的生命被视作可牺牲的筹码,是信息传播被战争机器任意踩踏的现实。国际上保护记者委员会的统计显示,这次事件在单次袭击记者死亡人数上,仅次于2009年菲律宾南部马京达瑙省的惨剧。历史在重演,只是地点和加害者变了,受害者依然是手握笔杆、镜头和录音设备的新闻人。

以色列声称空袭目标是也门胡塞武装的公关部门和“军事目标”,并试图将新闻工作者与恐怖分子挂钩,为自己的行动辩护。然而,保护记者委员会指出,以色列此类行动与此前对加沙、黎巴嫩和伊朗的空袭如出一辙,没有遵循国际法区分军事目标与新闻工作者,没有提供可信证据,单纯以军事借口掩盖对信息渠道的摧毁。这不是战术误差,而是一种战略选择:信息控制的战争,往往比实弹更直接、更残酷。

自2023年10月巴以冲突再度升级以来,也门胡塞武装在红海、亚丁湾等地对以色列关联船只发动袭击,并用导弹和无人机攻击以色列境内目标,以声援加沙巴勒斯坦人。以色列多次空袭胡塞控制区,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每一次军事行动都裹挟着平民与新闻工作者的生命,让战争的受害者名单持续拉长。在这片被冲突支配的土地上,新闻人不仅是信息的搬运工,更是活生生的靶子。

这起空袭让人再次质问:战争与新闻自由的界限在哪里?当新闻工作者被直接纳入攻击对象,国际法的保护条款是否还有实效?当战争的机器越过红线,把信息渠道炸成废墟,整个世界都在失去透明度。新闻自由不是可选项,它是社会认知和公民知情权的最后防线。失去这道防线,战争的噬咬将更为肆无忌惮。

从历史看,以色列在军事行动中对新闻机构的目标选择从未停歇。无论是加沙的报社、黎巴嫩的电视台,还是伊朗的媒体设施,轰炸和威慑不断上演。信息战、舆论控制和实地打击被捆绑成一个整体,每一次行动都在向国际社会发出信号:敢报道,就可能成为牺牲品。对于记者来说,每一次按下快门或键盘敲击,都可能是与生命的博弈。

国际社会对此次袭击发出谴责声音,保护记者委员会明确指出空袭的残暴性和无理由性。然而,谴责能带来什么?生者的痛苦无法消减,逝者的生命无法复原。新闻自由的脆弱性再次暴露——它不仅需要法律保护,更需要战火中的道德约束和国际监督。否则,任何新闻人都可能在信息的最前线倒下,成为战争的附属品。

也门的这起事件提醒我们,现代冲突早已超越传统战场。城市、办公室、新闻编辑部、医院,甚至学校,都可能被纳入军事打击的可能目标。新闻工作者作为社会信息链的核心,一旦被直接攻击,社会认知体系立即受到破坏。信息被封锁,真相被掩埋,战争的灰色地带便得以扩展。

31条生命的消逝,是一次惨烈的警示。新闻工作者不仅是报道战争的人,也是记录和平与人道的人。每一次空袭都是对国际法的挑战,每一次袭击都是对道德底线的考验。也门的编辑部废墟,让人看见战争如何通过摧毁信息,扩大恐惧与不确定性,把社会拉入黑暗。

面对这种情况,国际社会无法坐视。新闻自由的保护必须从口头谴责走向实质行动。从法律追责到保护机制完善,从国际舆论压力到战争规则约束,每一步都刻不容缓。否则,新闻人将继续成为战争机器的附庸,信息的流动将继续被武力操纵。

萨那的空袭是一次深刻的警告:战争不只夺走土地和资源,更可能直接掠夺人类社会的认知能力。当新闻工作者成为攻击目标时,全世界都在失去看清真相的能力。每一个新闻机构的废墟,每一个记者倒下的身影,都是对我们共同信念的挑战——信息自由,是社会文明不可分割的生命线。

来源:刘澜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