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跟丈夫相差10岁,生女儿时,丈夫已经44了,算是“老来得女”。
01
女儿不想去上学了
我跟丈夫相差10岁,生女儿时,丈夫已经44了,算是“老来得女”。
这个期盼已久的孩子从出生起就众星捧月,双方老人宠着,我们更是把她捧在手心里。
因为家里经济条件还算不错,我们对女儿的学习要求不算太高,觉得孩子开心成长更重要。
初中时女儿学习成绩一般,我和丈夫商量后,决定把她送去读国际高中。
想着以后送她出国留学,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当时女儿自己也认可这个安排,觉得换个环境或许更适合她。
可谁想到,在国际高中读了还不到一年,她就突然说什么都不愿意去了。

她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任我们怎么敲门都不开。
“我不要去上学了,太累了,没意思!”
她在门后喊着。
我和丈夫面面相觑。
国际高中的光学费一年就近20万,还不算其他开销。
说实话,决定供她走这条路,我们也是硬着头皮在撑,但我更揪心的还不是钱,而是女儿的状态。
我试着温柔地劝她:
“宝贝,是不是学习压力太大了?要不我们请几天假休息一下?”
女儿猛地打开门,眼睛红肿:
“几天有什么用?我要休学!一年!”
丈夫顿时火了:
“你以为这是过家家吗?你要是休完一年还不想上怎么办?”
“那我就不读了!反正你们有钱,养我一辈子怎么了?”
女儿一句话把我们噎得说不出话。
看着女儿歇斯底里的样子,我心软了,转向丈夫劝道:
“孩子可能是真的太累了,现在年轻人压力大,咱们就让她休息一段时间吧。”
女儿立刻顺杆爬:
“就一年!我保证一年后肯定回去好好读书!”
在我的说服下,最终,丈夫妥协了。
我心想,人都是需要休息的,也许休息一段时间,她就能重整旗鼓。
然而我错了。
休学在家的日子,女儿越来越肆无忌惮。
02
没有界限的爱不是爱,是害
休学期间,女儿软磨硬泡,非要我们花一万多买了只布偶猫,保证自己会好好照顾。
结果买回来后,她根本不负责任。
有一次我一进门,被熏得差点吐出来。
猫砂盆里没有猫砂,全是猫的排泄物。
猫咪饿得直叫,她却在呼呼大睡。
但叫她做事还不能用命令的语气,否则立刻甩脸色。
那段时间,她打游戏也入了迷。
有次我住院做了个手术。
本来也没指望她陪护,但没想到她连看都不来看我一眼。
丈夫叫她来医院,她居然说:
“医院信号不好,我游戏会断线。”
那一刻,躺在病床上的我,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这是我们捧在手心里养大的女儿吗?怎么变得如此自私冷漠?
直到有一次,我和一位从事心理咨询多年的老同学深谈,才如梦初醒。

她听完我的诉苦,没有安慰我,反而一针见血地问:
“你为什么害怕对女儿说‘不’?”
这个问题击中了我。
是啊,为什么我不敢?为什么每次最后妥协的都是我?
很快我就得出了结论:
“那还不是因为仗着我爱她,才被她拿捏住了!”
老同学摇摇头说:
“你这不叫爱,这叫‘妥协纵容’。
最愚蠢的教育,就是用‘妥协纵容’去滋养一个自私的孩子。”
她进一步帮我分析:
我们这一代父母,大多在严厉教育下长大,所以想要给孩子更多自由和尊重。
但我们混淆了“尊重”与“纵容”,“民主”与“放任”。
我们害怕被孩子讨厌,太想当个“好父母”,于是不断降低底线,用妥协来换取孩子的爱和家庭的暂时和平。
而这种表面上的“尊重”,实际上害了孩子。
女儿为什么遇到压力就逃避?
因为在她的人生里,所有的障碍早就被我们提前扫清了。
老同学接着说:
“没有界限的爱不是爱,是害。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妥协纵容养不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真正的爱,必然包含着管教、规则和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的勇气。”
这番话,说得我哑口无言。
原来,我们一直以来的“爱”,竟然错得这样离谱。
03
把女儿重新养一遍
想通了这些,我决心,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我们可以无底线地容忍她,但社会不会;我们可以养她一时,但养不了一世。
再这样下去,不是爱她,而是彻底毁了她。
1、设立底线:让规则代替妥协
我误读了“爱与自由”的真正含义,把它等同于“放任和妥协”。
因为害怕冲突,害怕看到女儿不高兴,于是不断地降低底线。
殊不知,每一次的“算了算了”、“就依她吧”,都是在无声地告诉她:
你的规则大于这个家庭的规则,你的情绪可以凌驾于一切之上。
这根本不是爱,这是在剥夺她学习适应社会规则、学会尊重他人的机会。
我开始做出三个改变:
1
召开家庭会议,共同制定规则
我和丈夫先统一立场,然后郑重地和女儿开了一次会。
我们没有指责,而是坦诚地承认了过去教育的失误,并一起制定了几条必须遵守的家庭公约:
包括作息时间、手机使用、家务分担等。
2
态度坚定,语气温和
当规则被触犯时,我不再跟她发脾气,也不再唉声叹气地妥协。
而是平静地、反复地指出:“这是我们共同约定的,每个人都需要遵守。”
3
让她承担自然后果
规则就是规则,违反就会带来相应的后果。
比如超过手机使用时间,第二天的使用时间就减少;
如果不完成自己份内的家务,就当周扣减零用钱。
我们规定,每人负责洗碗两天。
轮到女儿的时候,她直接把碗筷一推,就回房打游戏去了。
我没有像以前一样帮她洗掉,也没有大声呵斥。
我只是把碗筷留在水槽里。
第二天中午,她发现我们没有给她留饭,也没人给她点外卖。
她气呼呼地来到客厅问我。
我平静地说:
“碗还在水槽里。这是你的责任,洗完了,妈妈就给你弄吃的。”
她不耐烦着表示抗议,但我都没有让步。
最终,我听到厨房传来哗哗的水声。
那一次她洗得并不干净,但我也没有去返工。
晚上,我又把几个不太干净的盘子又放回了水槽里。
她看到后,什么也没说,重新拧开了水龙头。
改变,就这么开始了。

2、收回代理权,把生活责任还给孩子
过去的我们,用物质和纵容过度补偿,试图用金钱和满足一切要求来弥补我们自以为的“不足”。
这让她只懂得索取和享受,却完全失去了负责和担当的能力。
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决心彻底改变。
1
明确界限,停止过度服务
我不再是她随叫随到的保姆。
她的房间自己整理,她的猫自己喂养清理,她换洗的衣物自己扔进洗衣机。
2
有限度地提供经济支持
我跟丈夫商议后,每月提供基本的生活费,覆盖饮食和基本开销。
但如果她想买游戏皮肤、新衣服或和朋友出去聚餐,就需要通过完成额外的家务或学习任务来“赚取”。
3
引导而非包办
当她遇到问题时,我不再第一时间给出解决方案,而是问她:
“你觉得可以怎么做?”“你需要我怎样帮助你?”
那只她苦苦求来却从不照顾的布偶猫,成了第一个“突破口”。
我告诉她:
“我们是家人,可以帮你暂时照看,但你是它的主人,这是你的责任。”
她依旧敷衍,猫砂盆还是常常很脏。
直到有一天,猫咪因为长时间不清理的猫砂导致尿道感染, 看病费用花2000多块。
我拿出账单,平静地告诉她:
“这是因你疏忽造成的,需要从你的生活费里扣,可以分期。”
然后把猫抱离她的房间,告诉她失去了以后再养小动物的资格。
她第一次没有争辩,看着病恹恹的猫咪,眼神里流露出复杂的神情——
有心疼,或许还有一丝愧疚。
从那以后,她开始主动去铲猫屎,照顾小猫。
让她为自己行为的后果买单,比我们唠叨一万句都管用。
3、真正陪伴:用倾听和引导代替说教和纵容
不得不说我们过去的“纵容”背后,其实也隐藏着对孩子的隐性期待,这是一种沉默的压力。
现在我们学习放下期待,真正去看见她,陪伴她,在她尝试时给予鼓励,在她迷茫时给予指引。
1
创造高质量的陪伴时间
每周我们会有一次“家庭日”。
一起做饭、看电影或者只是散步聊天,聊些轻松的话题,不再喋喋不休地追问学习和未来。
2
发现并鼓励她的闪光点
我注意到她虽然不爱学习,但对美很有感觉,拍照、做视频都很有想法。
我会经常对她进行鼓励,在她需要的时候,也会赞助她买设备。
3
做她坚实的后盾,而非人生的指挥
当她表达出想尝试做视频博主的想法时,我没有嘲笑,而是说:
“听起来是个不错的想法,可以尝试看看。”
她开始在网上找教程自学剪辑。
第一个视频只有几十个播放量,她有些沮丧,但我鼓励她:
“每个大神都是从小白开始的,妈妈做你的第一个粉丝。”
她重拾信心,继续钻研。
慢慢地,她的视频越做越好,开始有了一些固定的观众。
在这个过程中,她体会到了创作的成就感,眼里慢慢有了光。
一年休学期满,我们原本做好了各种劝说和应对赖皮的准备。
没想到的是,她主动整理好书包,顺利去上学了。
没有哭闹,没有讨价还价,那个曾经任性自私的孩子,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
我们也终于明白了:
真正的爱,是陪着孩子一起跋山涉水,共同面对风雨。
而不是替她扫清所有障碍,更不是让她沉溺于温室的舒适、失去迎接风雨的能力。
这一次,我们决心陪着她,重新成长。
而这段路,也正是我们学着如何做真正父母的开始。
来源: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