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速回”。这是一封电报的内容,只有两个字。多年前,爷爷病重,奶奶给远嫁他乡的三姑发了这封电报。当三姑急匆匆赶回家时,还是没能见到爷爷最后一面。那种刻骨铭心的遗憾,如今在智能手机普及的年代,已经难以想象。
今日台风“桦加沙”逼近,广东多地实施“五停”,而三十年前,一遇恶劣天气,我们担忧的是那部白色座机会不会断线失声。
“速回”。这是一封电报的内容,只有两个字。多年前,爷爷病重,奶奶给远嫁他乡的三姑发了这封电报。当三姑急匆匆赶回家时,还是没能见到爷爷最后一面。那种刻骨铭心的遗憾,如今在智能手机普及的年代,已经难以想象。
图片来源于央视新闻
今天,超强台风“桦加沙”正向广东沿海逼近,海口“三港”已于23日18时起停运。若在三十年前,这样的天气意味着通讯可能彻底中断。而现在,我们通过手机实时追踪台风路径,通过视频通话安慰远方的亲人——通讯方式的变迁,不仅改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更重塑了我们的情感表达方式。
图片来源于央视新闻
01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机难求的座机电话是家庭通讯的起点。56岁的云先生回忆,那时安装固定电话还是新鲜事,农村家庭更是屈指可数。
“当时村里只有一部座机电话,每次谁家来电话了,就用‘大喇叭’通知,接一次电话收费1元。”云先生描述,听到广播后,哪怕正在干农活,也得立即丢下工具,气喘吁吁地跑去接电话。
图片来源于央视新闻
那时,打电话是一种奢侈且不便的体验。有时跑到电话前,对方已经挂断;有时电话占线,排队半天也未能接通。
九十年代,奶奶狠心拿出十多张崭新的百元大钞,在家里安装了一部座机。尽管花费不菲,但奶奶很欣慰,因为终于可以随时和远在他乡的子女话家常了。
与此同时,BB机登上了历史舞台。“有了BB机就方便多了,有事呼一下,赶紧找个电话亭回电话。”云先生说,那时腰间别个BB机是件很时髦的事。
然后是“大哥大”的出现。这“半边砖”大的移动电话鼻祖价格高达6000多元,且双向计费,打接都要钱,普通人根本用不起。但它预示着个人移动通讯时代的来临。
02 最初,家里装部座机是“物质丰裕亦是精神充实的标志”。作者回忆,当时单位同事争先恐后登记装机,没装电话的家庭会感到“灰头土脸”。
一对老夫妻,下放回城后无儿无女,亲戚朋友也少,却也在家里显眼处摆放了一部白色座机。作者理解他们的心思:“故意对着白色的座机多看了看,赞赏了几句,于是老夫妻俩感到了满足和开心。”
电话从奢侈品变为必需品的过程,也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缩影。随着黑白屏数字手机的出现,相对亲民的价格加上易于携带,很快便取代了“大哥大”。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发展让通讯再次飞跃。从QQ的出现到微信的普及,人们实现了随时随地“音画同步”。就连不识字的奶奶也开始用智能手机听新闻、看电视剧,甚至在微信群里发起视频聊天。
如今,电视机上灰尘密布,奶奶乐呵呵地说:“哪个现在还稀罕看啥子电视哟,手机上一点,想看啥电视剧就看啥,多方便!”
03 、通讯方式的变迁,不仅是技术进步,更是情感联结方式的变革。信件时代,一封家书要十来天才能到,等信成为了一种甜蜜的煎熬。
“每次收到三姑的来信,一家人便马上放下手中的农活,小心翼翼地撕开信封、抽出信纸。”奶奶回忆,因为爷爷奶奶不识字,只有还在念小学的幺叔识点字,由他一口气读完信。
那时,等待和期待是情感交流的一部分。因为乡里只有一名邮递员,要赶集时才在家,所以写信回信都要算准时间。幺叔常常挑灯夜战在当天把回信写好,第二天送到邮递所。
随着通讯速度的提升,情感表达的节奏也发生了变化。座机时代,亲人间的通话是定期的、漫长的家常闲聊;手机时代,微信让交流变成了碎片化的随时互动。
令人感慨的是,如今我们随时可以视频见面,但那种“家书抵万金”的期待感却减弱了。通讯的即时性带来了便利,也可能不经意间削弱了情感表达的深度。
04 、现代手机已不仅是通讯工具,更是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最初的单纯通话,到现在的短信微信、收付款、手机银行、语音视频,乃至显示“健康码”“行程码”,真是一机在手,无所不能。
这一变革深刻改变了家庭互动模式。如今,建一个“家人乐”微信群,奶奶常在群里晒家里种的蔬菜,拍下在地里干活的视频,一家人其乐融融。家庭交流从线性、单向变为立体、多维。
然而,这种便利也带来了新问题。当机不离身成为常态,家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反而可能减少。正如一位作者所说:“人们已经无法离开手机而生活。”
通讯技术的进步是不可逆的。从手摇电话到智能手机,科技发展给普通人带来了巨大便利。我们今天担忧台风天通讯中断,不再是因为技术限制,而是担心个人设备没电或没信号。
几年前,还有朋友问我什么时候让家里的座机“随手离座”,我一时有点依依不舍,觉得床头柜放架座机,心里踏实。如今,我也已与座机“拜拜”。
今天,黄海北部和中部东南风7~8级阵风9~10级,但再大的风也不会切断我们与亲人的联系。想想三十年前,一通电话要跑几条巷子;二十年前,一部“大哥大”价值相当于普通人工一年工资;十年前,我们开始用智能手机视频通话。
通讯工具变迁的背后,是中国家庭情感表达方式的演进。我们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来源:棘龙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