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沱河,作为怀洪新河左岸最大支流,古称汶水,亦称南沱河,蜿蜒流淌295.5千米,滋养着5051平方千米的土地。1968年新汴河的开凿,将这条千年古河分为上下两段,上游段自源头至新汴河,绵延160千米,覆盖3936平方千米流域;下游段自进水闸至沱湖口,长99.5千
沱河,作为怀洪新河左岸最大支流,古称汶水,亦称南沱河,蜿蜒流淌295.5千米,滋养着5051平方千米的土地。1968年新汴河的开凿,将这条千年古河分为上下两段,上游段自源头至新汴河,绵延160千米,覆盖3936平方千米流域;下游段自进水闸至沱湖口,长99.5千米,流域面积1115平方千米。
溯源而上,沱河发源于商丘市东北刘口集西朱楼村,这里是黄河故道南大堤南侧。河水向东流淌,至刘口集折向东南,进入虞城县境。刘口古渡因黄河夺泗夺淮时期的刘姓摆渡得名,其西北角的孟诸台遗址,是明人为纪念上古孟诸泽所建。虞城之名始于秦代,1954年县政府迁至马牧集,今为城关镇。沱河经虞城西北孙楼村,村东相传有仓颉墓;过古王集至城关西,向南穿越水坑村进入夏邑县。
夏邑境内,沱河东南流经桑堌乡、何营乡,至城关镇南汇入毛河。毛河以西的李集因元末李姓三兄弟避乱迁居得名,明代进士李亢德更使其声名远播;东岸郭庄则是明初洪洞郭姓移民的聚居地。沱河汇毛河后改称巴沟河,至永城县境左汇虬龙沟,再东南至乔楼村右汇歧河。歧河因唐宋汴河故道地势高于周边,元明黄河泛滥时水势漫汴而成名,其流经的张水集承载着元末山东移民避水患的历史。
永城段沱河沿唐宋汴河遗址高地北侧东南流,绕永城市城关镇。永城始置于隋代,因原治所地势高亢得名,唐初移治今址,1945年曾更名雪枫县以纪念革命英烈。境内宿永、永商公路依隋堤而建,取土时常现船板、陶器、铜币等文物。沱河入安徽境后,经濉溪县刘破楼村至洪河头村西,旧有北沱河分流出,今已淤塞。此段河道依次建有徐楼闸、四铺闸,右岸汇王引河,过新桥村进入宿州市埇桥区。
埇桥段沱河右岸有唐宋汴河高地以北区间水汇入,沿岸柳孜镇隋堤下曾发掘柳江口码头遗址,百善镇西出土过隋唐运河遗物,四铺店村蕲泽镇遗址见证着睢阳古道贸易繁荣。沱河上游段最终于宿州市西北戚岭子村注入新汴河,经多次治理的河道宽85-125米,底宽64-85米,深4.0-6.5米,排涝能力达295-935立方米每秒。
下游段自沱河进水闸始,至沱湖口终,河道断面宽40-130米,底宽15-55米,深3.5-4.5米,最大排涝能力305立方米每秒。进水闸1967年建于戚岭子新汴河南岸,5孔设计,最大过闸流量180立方米每秒,为宿州市供水。闸下沱河绕宿州北郊东南流,左岸汇新北沱河。新北沱河为20世纪中叶治理滩溪、宿县水系形成,全长25千米,经大秦闸、蔡桥闸、新汴河地下涵洞入沱,区间汇水295平方千米,地下涵6孔,过闸流量120-225立方米每秒。
沱河过宿东闸、王桥闸,穿芦岭煤矿区,至埇桥、固镇、灵璧交界处的车家湖遗址。此处为西汉丞相田千秋筑府之地,后沦为湖洼,今已垦为农田。河道沿灵璧、固镇界东南流,经青龙闸、沱河集闸至固镇县濠城镇,镇内有楚汉垓下古战场遗址,霸王城护城河与沱河故道相通,今淤为洼地。过濠城闸后,沱河进入泗县、五河县界,与左岸唐河共注沱湖,完成其润泽千里的使命。
来源:虎山沙漠飞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