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贬五次还能东山再起,敢扇皇亲国戚耳光的狠人,活到了85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9 01:58 1

摘要:提起刘墉,民间总爱叫他“刘罗锅”,传说里他是敢和乾隆顶嘴、把和珅耍得团团转的清官。

提起刘墉,民间总爱叫他“刘罗锅”,传说里他是敢和乾隆顶嘴、把和珅耍得团团转的清官。

但真实的刘墉,比戏说更精彩——他是乾隆朝被贬五次还能东山再起的“打不死小强”,是敢在国泰案中扇皇亲国戚耳光的硬骨头,也是文字狱里踩着读书人鲜血往上爬的“两面人”。

今天,我们抛开民间传说的滤镜,来看看这位活到85岁的官三代,如何在贪腐横行的乾隆朝,既当清官又玩权谋,最终熬成嘉庆帝的“反腐利剑”。

1719年,刘墉出生在山东诸城的“顶配官宦家族”。

祖父是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更是乾隆朝首席军机大臣,连乾隆都夸他爹是“大清第一刚直之臣”。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刘墉,31岁前连科举考场都没进过。

1751年,他直接以“官三代”身份保送殿试,靠一手堪比印刷体的书法拿下二甲第二名,成了翰林院最年轻的编修。

1755年,刘墉刚当上翰林院侍讲,亲爹刘统勋在西北打仗吃了败仗,乾隆一怒之下把父子俩都扔进大牢。

狱中的刘墉第一次明白:官场没有永远的靠山,亲爹也能成“催命符”。

好在乾隆念旧情,三个月后把他贬到广西当乡试考官,临走前丢下一句:“别学你爹,多学学你爷爷!”

第一次跌倒:下属贪污,他背锅流放

1765年,刘墉在山西当冀宁道台,手下阳曲县令段成功贪污国库白银。

刘墉虽然没参与,但“失察”罪名让他被判斩首。

刑场上,乾隆的圣旨突然赶到:“念你爹有功,发配西北军台扛沙包!”

在戈壁滩当了一年苦力,刘墉悟出官场第一课:清廉不够,还得会防人。

第二次危机:文字狱里的血色升迁

1777年,刚复职的刘墉在江苏学政任上,举报举人徐述夔的诗句“明朝期振翮”是“反清复明”。

徐家16岁以上男丁全被砍头,刘墉却靠这场血案升任户部侍郎。

他给门生的信里写道:“这世道,想当清官得先学会杀人。”

三次贬官全拜和珅所赐

1785年后,和珅权倾朝野。

刘墉因主持科举写错考题被贬,因皇子逃课被骂“老糊涂”,甚至因祭孔没按规矩行礼,被和珅党羽弹劾到五品闲职。

58岁的他在日记里自嘲:“如今上朝,我站得比御前侍卫还靠后。”

1782年,山东巡抚国泰(乾隆妃子的伯父)贪污赈灾银,饿死数万百姓。

63岁的刘墉假扮算命先生,顶着暴雨走遍灾区,查实国泰强征赋税、杀害请命书生的罪行。

当国泰在公堂上嚣张骂人时,刘墉冲上去就是一耳光:“这一巴掌,打你枉读圣贤书!”

靠着铁证,他硬是顶着和珅的压力,把皇亲国戚送上了断头台。

国泰案后,和珅彻底记恨上刘墉。

此后十年,刘墉被调去修《四库全书》、管国子监学生吃饭,最惨时连皇帝的面都见不上。

他在给弟弟的信里写:“如今每日练字,墨里都掺着三分憋屈。”

1799年正月初三,89岁的乾隆驾崩。

守灵的和珅还没擦干眼泪,80岁的刘墉就带着嘉庆的密旨冲进和府。

五天五夜清点出白银2.3亿两(相当于清朝十年财政收入),列出的二十大罪状里,连和珅马桶镶金边的细节都没放过。

刑场上,他拦下要凌迟和珅的百姓:“给他留全尸,算是给先帝留面子。”

扳倒和珅后,刘墉像换了个人——主持修订《大清会典》、改革漕运、顶着痛风查黄河水患。

82岁那年,他光脚站在决堤的黄河边指挥抢险,泥浆漫过膝盖。

嘉庆心疼他,他却说:“臣还能再干二十年!”

今天故宫里藏着他的“浓墨宰相”真迹,但史学家更记得他制造“一柱楼诗案”时,为讨乾隆欢心,把“清风不识字”曲解成反诗,害得江苏徐氏灭门。

他的学生钱沣曾说:“老师写字的手,也沾过读书人的血。”

1958年,考古队挖开刘墉墓,发现他身高超过1.9米,脊椎笔直。

所谓“罗锅”,其实是诸城方言“刘阁老”的误传。

这个乌龙,倒成了百姓对清官最朴素的想象——弯腰不是驼背,是为民请命的姿态。

1804年寒冬,85岁的刘墉在书房写完最后一幅字,端坐而逝。

书案上摊开的是他晚年写的《官箴》:“宁做五年清知府,不当一世糊涂官。”

这个在乾隆朝五次跌倒又爬起的老人,用一生证明:在黑暗的官场,清官不仅要刚直,更要像水一样能屈能伸。

来源:微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