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里沉默的“杀手”居然是它!不想心梗、脑梗,这个指标不能高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1 23:33 1

摘要:晚饭后,68岁的王大爷和老朋友们在小区花园里下棋。他身体健朗,连下三盘都不嫌累。一旁的老刘却愁眉苦脸,刚刚体检出血脂偏高,“明明没啥感觉,咋一下子就查出来了呢?”“血脂高了能咋地,总不至于脑梗心梗吧?”王大爷一边收拾棋子,一边反问。但他的儿子——一名内科医生—

晚饭后,68岁的王大爷和老朋友们在小区花园里下棋。他身体健朗,连下三盘都不嫌累。一旁的老刘却愁眉苦脸,刚刚体检出血脂偏高,“明明没啥感觉,咋一下子就查出来了呢?”“血脂高了能咋地,总不至于脑梗心梗吧?”王大爷一边收拾棋子,一边反问。但他的儿子——一名内科医生——却突然插话:“爸,这事儿别大意,血脂这玩意儿,是你身体里最安静的‘杀手’,万一‘出手’,后悔可就晚了!”

你是不是也觉得,身体出问题总有点“小信号”?头晕、心慌、胸口痛,一来就能察觉?但血脂升高这件事,却极“低调”。它不像高血压一样让你脸红心跳,也不像血糖突然低到头晕无力。高血脂,往往长期“潜伏”,不知不觉中悄悄损害血管。一旦“爆发”,可能就是心梗、脑梗这样的大麻烦——毫无预兆,直击要害。很多中青年忽视体检,等到症状出现,真的为时已晚!为什么说它是这么可怕的“幕后黑手”?它和你的饮食、遗传、习惯有多大关系?又怎样才能真正预防?今天这篇科普,带你看清高血脂的真相,让更多人避开这个“沉默的杀手”

血脂到底是什么?高了有什么危害?

提起血脂,很多人第一反应:“不就是胖人的‘专属’嘛!”可现实远比你想象复杂——瘦子也可能查出血脂异常。血脂,其实就是血液中的脂肪,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正常的胆固醇,是细胞膜、激素等必不可少的原料,但过高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过量的甘油三酯,会像“油垢”一样,在血管壁“安家”。久而久之,血管就变得越来越窄、越来越硬,甚至阻塞

你可以想象:年轻时的血管像柔软的水管,血脂高了,慢慢变成了结满油泥的铁管。水流不畅,心脏、脑部“供血”源源不来,用力一冲,堵了——心梗、脑梗就在那一瞬间突发。可怕的是,血脂高不痛不痒,无声无息地做“加法”。依据《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白皮书》我国约有1.6亿成年人血脂异常,而仅20%受访者能主动每年查一次血脂很多三十多岁的年轻人,熬夜、久坐、外卖成常态,血脂水平早已悄悄“踩线”

高血脂给身体带来的影响,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是不是胖”能解释的。研究数据显示,血脂每升高1 mmol/L,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就增加12.6%-2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超标0.5 mmol/L,血管内皮损伤风险显著增加,直接推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而高甘油三酯会让血液变稠,血流减慢、栓子易形成,极易诱发脑卒中、下肢动脉闭塞。最棘手的是,大部分高血脂患者没有症状,等到真正“发病”,往往是突发心梗、脑梗,一切都已来不及

警惕这4种常见“无声变化”,忽略就危险了

坚持不控制血脂,身体可能会发生这些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

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脂高了,血管内皮首先“遭殃”。它像水管内壁,不断被“油脂”腐蚀,弹性减退,久而久之形成斑块。这就是心脑血管病的“元凶”——动脉粥样硬化

血液变稠、血栓风险加大:血脂异常,尤其是甘油三酯高的时候,血液就像“粘稠浓汤”,流速慢、流畅度差。一份临床研究显示,血脂异常者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升高28.4%

心脑供血不足,突发症状多发: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心梗、脑梗、冠心病的概率较正常人高出2-4倍。而现代人发病越来越年轻化,三、四十岁突发病例屡见不鲜。

肥胖、中风风险上升,代谢综合征随之而来:高血脂和高血糖、高血压往往“手拉手”出现,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容易导致肥胖,还大大增加糖尿病、中风等代谢病风险。

特别提醒:“隐性高脂血症”最容易被忽视。不是只有胖子才会血脂高,很多瘦人、年轻人也可能中招。甚至,不注意早餐摄入、爱喝含糖饮料、深夜暴食、缺乏运动,哪怕看起来很健康,体检一查却全是红字。

怎样科学防控,让血脂远离“高危线”?

说到防控高血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少吃油”。但真相远比这复杂——精制碳水(如白米饭、甜点、奶茶等)的大量摄入,会快速转化成甘油三酯,是血脂升高的“幕后推手”之一。因此,专家建议从多个方面入手:

合理饮食结构,吃“对”不是全戒:多吃蔬菜、粗粮、豆类,适量优质蛋白(如鱼、瘦肉、鸡蛋),避免长期高糖、高油、高盐。降低精制碳水摄入,别用“无油健康”掩盖甜食摄入过度

坚持规律运动,哪怕每天快走30分钟:血脂没有魔法药,唯有坚持“动起来”。持续运动能显著提升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加快脂肪代谢。《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建议,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定期查体,及时掌握血脂变化:20岁以上每3~5年查一次血脂,40岁后或有家族史者,每年一次。别等到身体“罢工”,提前发现才有主动权

保持心情稳定和充足睡眠:长期压力、焦虑或失眠,都可能刺激内分泌、加速血脂升高。健康的生活习惯,是预防心脑血管风险的基石

出现异常不要恐慌,按医嘱科学用药:如果已查出高血脂,不要自行停药或乱用“保健品”。他汀类降脂药已被循证医学证实对预防心梗、脑梗具有明确效果。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个体化选择。

写在最后

高血脂不是少数人的问题,它像“隐形杀手”一样,悄悄潜伏在每个人身边。你是不是觉得不疼不痒、没啥感觉就等于没事?错。真等有症状时往往已是“灾难级”“警钟”。预防心梗、脑梗,第一步就是看住血脂这道“关卡”。健康,其实就藏在每天管住嘴、迈开腿的小细节里。今天就给自己或者家人预约一下体检,提前守住风险。记住,身体正在给你信号,你能不能听进去,关系到能不能健康活到九十岁!

友情提醒:本科普仅用于健康知识传播。血脂异常可能有个体差异,相关疾病防控和治疗方案需结合具体情况,由正规医院医生评估。本文内容虽权威可靠,但不能替代专业就医建议,如有不适,请及时前往医院面诊。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中国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9版)》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指南(2023)》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健康向导》

《身体里沉默的“杀手”居然是它!不想心梗、脑梗,这个指标不能高》

《身体里沉默的“杀手”居然是它!不想心梗、脑梗,这2个指标不能高》

10.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来源:老谢聊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