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网红“四川芬达”与杨坤的侵权纠纷引发全网热议。目前,案件仍在审理之中,最终的判决结果尚未尘埃落定。但从案件的发展脉络以及相关的法律分析来看,其中的关键信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近日,网红“四川芬达”与杨坤的侵权纠纷引发全网热议。目前,案件仍在审理之中,最终的判决结果尚未尘埃落定。但从案件的发展脉络以及相关的法律分析来看,其中的关键信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索赔金额存疑,赔偿范围成焦点
杨坤最初起诉时要求“四川芬达”赔偿500万元,而后又有报道称索赔金额为700万元 ,这一变化或许与案件进展、新增诉求有关。在类似的名誉权纠纷案件中,赔偿金额通常处于几千元至几十万元的区间。比如,模仿周杰伦的网红曾赔偿20万元,其他多数案例的赔偿金额在10万元左右。
至于“四川芬达”实际可能承担的赔偿金额,如果法院认定其存在恶意丑化杨坤的行为,如改编歌词、扭曲形象等,赔偿金额或许会高于常规案例,经过协商和道歉,有可能达到50万 - 100万元。不过,“四川芬达”因诉讼热度获取的流量收益,像单场直播收入超20万元,可能会被法院视作违法所得,从赔偿金额中扣除。
多重压力下,公开道歉为哪般?
杨坤方指控“四川芬达”的模仿行为越过了合理界限。比如改编歌曲《你礼貌吗》内涵杨坤,直播时刻意扭曲其唱歌动作,还使用“拉不拉昆”这样的谐音梗,这些行为涉嫌丑化艺人形象。法律专家指出,一旦模仿行为涉及贬损、混淆或商业利用,就可能构成名誉权或肖像权侵权。“四川芬达”在直播中复刻《中国好声音》LOGO,极易让观众误认为与节目存在关联,涉嫌不正当竞争。
随着事件不断发酵,短视频平台下架了“四川芬达”23条争议视频,并对其账号限流15天。为避免账号被进一步封禁,以及商业合作遭受损失,公开道歉成为“四川芬达”及时止损的策略。从网民的态度来看,一部分人支持杨坤维权,觉得“四川芬达”利用恶搞牟利;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杨坤“格局小”。但不管怎样,舆论压力促使“四川芬达”采取缓和措施。
“四川芬达”在道歉视频中承认,模仿行为虽说是出于“致敬”,但忽视了其中的法律风险。他们改名“四川芬达(阿芬阿达)”,删除争议内容,目的就是保留账号的流量基础,避免账号被彻底封禁。
事件背后,带来哪些启示?
从法律层面来讲,模仿行为应当遵循“非贬损、非混淆、非营利”三原则,若是带有商业性质的模仿,必须事先取得授权。在流量时代,“四川芬达”因诉讼热度收获了不少流量,可长期依赖争议内容来获取关注,这种模式难以持久。从行业角度来看,平台已经加强了AI筛查和分级管理,要求标注“非本人出演”,并限制争议内容的传播。
虽说案件未公开宣判,但“四川芬达”的道歉已经释放出和解的信号。最终的赔偿金额大概率会通过法庭调解协商确定,而不是按照起诉金额全额支付。这一事件给网红、明星以及整个网络娱乐行业都敲响了警钟:在追求流量与娱乐效果的同时,一定要坚守法律底线,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
来源:案件聚焦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