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建舰弹射画面有玄机,舰员全穿着厚厚的冬衣,说明视频至少是半年前的。由此推断,该舰的整体进度远超外界想象。这艘8万吨级的巨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刺服役。
福建舰弹射画面有玄机,舰员全穿着厚厚的冬衣,说明视频至少是半年前的。由此推断,该舰的整体进度远超外界想象。这艘8万吨级的巨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刺服役。
9月22日,中国官方宣布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先进舰载机在“福建舰”上成功完成首次电磁弹射起飞与阻拦着舰训练。
这一消息振奋人心,但深入分析后可发现,这并非“刚刚发生”的突破,而是对早已成熟技术的正式确认。
【半年前已完成首弹:3月渤海试验揭开“神速”进程】
事实上,福建舰的首次舰载机电磁弹射测试可能早在2025年3月下旬就已在渤海海域完成。
当时,该舰正在进行第七次海试,卫星图像清晰捕捉到其在渤海湾内频繁进行高航速航行与剧烈机动,包括大S型急转弯和直线冲刺,航迹明显,显示出系统稳定性已达到实战要求。
更关键的是,八一建军节期间播出的特别节目《攻坚》,披露的画面虽未展示升空瞬间,却完整呈现了调度人员进入阵位、“弹射”绿衫指挥员就位、按钮启动、甚至弹射声响等全过程,细节严丝合缝,足以证明当时已具备弹射能力。
而此次公布的视频画面也提供了佐证:甲板作业人员身穿厚实冬装,海水呈黄绿色调,完全不符合当前南海清澈湛蓝的特征。
相比之下,3月的渤海正值寒春,气温低、泥沙含量高,正对应此时此刻的景象。这种“延迟半年才官宣”的做法,正是中国军工一贯风格——不炒作、不抢先,只待万无一失再对外披露。
【两年舾装、十个月试航:福建舰建造与试验速度震惊世界】
福建舰2022年6月在上海下水,不到两年时间便完成了极其复杂的舾装与调试工作,包括电磁弹射系统(EMALS)、综合电力推进系统、全舰信息化网络、新型雷达电子设备以及高强度飞行甲板结构的安装调试。
这一进度远超预期,展现了中国造船工业强大的系统集成能力。
自2024年5月开启首次海试以来,福建舰仅用十个月时间便已完成七次海上试验,涵盖动力、机械、抗冲击、雷达、通信、补给及最关键的舰载机起降测试。2025年3月便实现多型舰载机弹射起降,历时仅10个月,效率惊人。
相比之下,美国福特级首舰“福特号”(CVN-78)自2013年下水、2017年服役以来,电磁弹射系统长期故障频发,导致舰载机出动率严重不足,至今已有12年。
至今“福特号”仍未能形成常态化部署能力,航母整体仍处于“有限作战状态”,也不具备电磁弹射与运作F-35C舰载机的能力。
而福建舰不仅实现了常规动力平台搭载电磁弹射的全球首创,更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舰机融合测试,体现了中国在高端军事工程领域的组织力与执行力优势。
【南海终测倒计时:服役在即,入列测试进入最后阶段】
目前,福建舰已完成穿越台湾海峡的南下行动,抵达海南外海活动区域,正在执行服役前的最后一次综合性试验。西方商用卫星观测显示,其身边已有多艘052D驱逐舰护航,形成标准编队配置。
与此同时,山东舰航母、2艘075型两栖攻击舰、3艘071型船坞登陆舰等大型舰艇也在海南与广东沿海集结,总排水量接近30万吨,构成罕见的海上力量集群。
此举表明,福建舰正进行与母港基地的协同演练,并接收提前转场至陆基机场的歼-35、歼-15T和空警-600等舰载机群。
参考山东舰2019年11月南下、12月中旬正式入列的流程,福建舰极有可能在2025年国庆前后,最晚在10月底前正式交付海军,成为中国第三艘服役航母,标志着中国全面迈入“三航母时代”。
【边试边训:福建舰或已具备初步作战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福建舰的海试过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边试边改”,而是一边开展系统测试,一边同步推进舰载机起降、甲板调度、指挥协同等实战化训练。
随着第七次海试后短暂入坞维护,福建舰完成了设备检修与软件升级,进一步提升了全舰综合系统的稳定性和兼容性。
进入南海后的最后一次海试,则更侧重于远海环境适应性、补给对接、编队通信与护航协同等部署前最后验证。
可以说,这半年不仅是技术验证期,更是战斗力生成的关键孕育期。福建舰正以稳健而高效的节奏,向全面服役稳步迈进。
这种“以战代试”的模式,使得航母在正式入列前就已磨合了人机协同与编队运作流程。因此,可以判断,福建舰在交付海军之时,并非从零开始组建战斗力,而是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作战能力。
随着福建舰今年入列服役,预计在2027年左右具备编队实战部署能力,中国海军将在西太平洋方向拥有前所未有的战略投送与制海制空优势。
来源:极客老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