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浙商银行发布2025半年报。数据显示,该行2025上半年营业收入332.48亿元,同比下降5.76%;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76.67亿元,同比下降4.15%。
《银行科技研究社》消息:近日,浙商银行发布2025半年报。数据显示,该行2025上半年营业收入332.48亿元,同比下降5.76%;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76.67亿元,同比下降4.15%。
浙商银行表示,其强化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支撑,提升数字化经营管理能力,推进AI银行建设布局。
初步建成全行统一的AI基础能力,推进近百个大模型应用场景建设
报告期内,浙商银行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
科技基础架构方面,实施“焕芯强基”工程,推进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及外围应用配套改造,优化云计算平台资源使用,推动“一云多芯”异构部署优化。完善企业级技术平台,其中微服务平台日均调用量过亿。打造企业级业务中台,形成账户、产品、绩效、营销等通用业务能力。
数据治理方面,发布《数据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开展一表通、EAST、反洗钱等专项治理和手工作业治理,启动企业级数据字典建设,推动全行数据标准化。完善数据中台,新建审计、运营等业务数据集市,推广统一指标管理平台。深化数据在客户服务、营销获客、风控合规等方面的融合应用,全面推广数据服务能力平台、大数据查询分析平台等工具,数据产品累计超2.9万个,报告期内累计访问量超130万次。
人工智能方面,初步建成全行统一的AI基础能力,深化推进AI大模型算力资源底座、算法模型体系建设,完成大模型本地化部署,正在推进近百个应用场景建设,覆盖合规风控、监督审计等多个领域。建成“浙小智”超级智能助手,形成经营管理赋能、知识检索赋能、文件报告赋能三大能力。迭代推广数字人“智盈”,实现迎宾播报、驾驶舱指标播报等服务。
在风控领域,浙商银行也推进AI应用。其建成“大模型+小模型”驱动的数智化大监督体系,重点健全优化通用及特色场景的大数据风控模型,报告期内,新增120余个业务风险模型,全面覆盖零售、供应链、小微企业、信用卡等业务条线。此外,建设安全态势运营大屏、安全垂域大模型,落地告警智能降噪等5个大模型应用场景。
在数字渠道上,截至报告期末,其个人网上银行证书客户数176.85万户,较年初增长0.77%。个人手机银行客户数780.21万户,较年初增长7.96%。企业网上银行证书客户数31.06万户,较年初增长6.96%。
CIO空缺半年,AI管理平台已在行内全面推广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浙商银行CIO职务暂为空缺状态。
在报告期内——3月12日,王超明因分工调整辞去浙商银行首席信息官(CIO)职务,仍继续担任行长助理职务。
王超明出生于1970年10月,2023年12月加入浙商银行。其曾长期在工行科技条线任职,曾任工商银行杭州市分行科技处科长、副总经理,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信息科技部副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总经理,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信息科技部总经理、助理行政总裁兼首席信息官、副行政总裁兼首席信息官。2023年12月,浙商银行聘任王超明为行长助理、CIO,之后辞去CIO职务。
目前,浙商银行尚未发布聘任新任CIO的公告。
据《银行科技研究社》了解,王超明对于AI技术比较关注,其曾在多次公开活动中发表过关于AI的观点。
目前,浙商银行确实也在发力AI布局。
2025年6月消息,浙商银行原董事长陆建强(已于7月辞任)透露,近期与马云进行对接,马云提出希望浙商银行成为“AI+时代”中国第一家AI银行。
为了推动大模型应用,浙商银行采取了“1+N”组织结构,即一个模型团队加上N个研发团队。模型团队先与一两个业务团队或业务部门合作打造大模型应用样板,在此过程中提炼出规则、方法、制度以及操作和培训内容,然后快速复制到N个团队,也就是各业务条线对应的业务研发部门或中心。这些部门以场景研发为主,而模型团队作为底层工具平台和技术支撑。
9月初,浙商银行透露,其全面建设全行AI统一管理平台“浙小智”,为全行员工提供AI应用能力。
目前,“浙小智”已具备文字、数据、语音、图表、代码等多模态信息处理能力,实现了双向嵌入、精准研判和智能预警等系统功能,并集成至办公管理、风险合规、智能客服、营销获客等35个业务场景中。“浙小智”自去年正式上线,当前已在浙商银行全面推广应用,累计处理员工咨询超过27万次,智能问答功能调用达20万次,每周平均活跃用户达2300人。
据悉,浙商银行正加强与外部企业的合作。
9月12日,蚂蚁集团与浙商银行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金融科技、基础技术、公司金融、零售金融、金融市场、普惠金融等领域进行合作,其中就包括AI智能体建设及应用、大模型防御等方面。
来源:银行科技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