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养虾、数字养菇、“黑灯冷库”储存……从智慧种植到高效销售,从生产管理到产品营销,AI正在深刻改变传统农业的面貌。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河北日报记者走基层专版特推出《燕赵新农民 绘就新“丰”景》报道,解锁AI增收密码。
AI养虾、数字养菇、“黑灯冷库”储存……从智慧种植到高效销售,从生产管理到产品营销,AI正在深刻改变传统农业的面貌。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河北日报记者走基层专版特推出《燕赵新农民 绘就新“丰”景》报道,解锁AI增收密码。
“慧眼”识好梨 “黑灯”能锁鲜
秋分时节,“中国鸭梨之乡”晋州迎来丰收季。17万亩梨园里,黄澄澄的梨压弯枝头,空气中透着甜甜的果香。
9月20日一大早,果园里已是一片繁忙。一个个汁水丰沛的梨落在农户手中,又被转身放在树下的专用筐里。很快,一筐筐刚刚采摘的鲜梨,被送往河北雄瀚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分选中心。
9月20日,在河北雄瀚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分选中心,工作人员把分选好的梨装箱。河北日报记者 周 洁摄
在全自动分选线上,梨子们排着队依次通过“体检台”,一场梨子“选美大赛”开始进行。称重、测糖、查外观,就连果肉里的霉心都逃不过AI的“火眼金睛”。次果自动剔除,优等果被分为5个等级,自动贴标、打包、装箱。“这就像给每个梨做了一次全面CT。”公司董事长李利辉笑哈哈地说。
下一站,“选美大赛”的优胜者被送入一座“黑灯冷库”——智慧冷链仓库。之所以称为“黑灯”,是因为里面真的不用开灯,全程没一个员工干活。
记者好奇地站在仓库门口,只听“嘀”的一声,库门自动打开,载满梨箱的托盘经传送带稳稳入库。无人接驳车就像长了眼睛一样,在20多米高的货架间灵活穿梭,将货物准确送达指定库位。
3000多平方米的库区内,静得只剩设备运转的声响。“这座投资2900多万元的冷库,有3000多个货位,能存储5000多吨果品。放什么、往哪放、何时出,全是‘智慧大脑’说了算。”李利辉介绍,系统自己会算最优路径,比人效率高多了,也精准多了。
这套智慧冷链系统,让出入库效率提高了60%,既省了人工,又避免了工人在低温环境下干活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更利于梨果保鲜。”李利辉说。
雄瀚公司依托智能分选和智慧冷链,实现了梨果品质和品牌价值双提升,2024年出口鲜梨3.7万吨,“Ifruit”“翡皇后”等品牌走进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超1100万美元。
以数字化转型重塑梨产业全链条,如今,晋州梨果年产量58万吨,产值超过12亿元,出口量稳居全省第一,带动上下游产业年产值逾50亿元。
傍晚时分,雄瀚公司智慧冷链仓库前,又一批满载晋州鸭梨的货车驶向远方。(河北日报记者 周 洁)
建起云平台 种出高产田
9月22日,雨势渐歇,邯郸市永年区西苏村的千亩数字示范种植基地内,管理员王方得骑上电动三轮车,沿路查看玉米长势。
“以前种地,啥时候浇水、施肥,浇多少水、施多少肥,全凭经验,耗费人工。”今年66岁的王方得是位种田“老把式”,他说,现在有了“云平台”,在它的指令下,三四个人就能种千余亩地。
9月22日,河北可利尔种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焦红波介绍5G智慧农业园指挥调度中心平台功能。河北日报记者 陈 正摄
王方得口中的“云平台”,是河北可利尔种业有限公司的5G智慧农业管理平台。依托这一平台的指挥调度中心和遍布农田的物联网感知设备,土壤、植保和作物长势等信息一目了然。
在5G智慧农业园指挥调度中心,该公司副总经理焦红波打开电子屏,基地的气象数据、土壤温度、湿度、风速、光照强度等信息一一呈现。“十里不同天,气象万千变。有了高精度传感器,浇水施肥就打不了糊涂仗。”焦红波介绍,应用AI技术,系统智能分析采集的空、天、地数据,自动生成植保动态监测一张图,为管理者提供施肥配方以及病虫害识别、预警和诊断等服务。
雨后的数字种植基地土地潮湿,虫情监测灯、土壤墒情站、多功能气象站等各种“黑科技”散布在田间,静静收集着数据,实时回传云端。
最让王方得感到神奇的是虫情监测设备,一根白管子顶着个“小脑袋”,却能够自动识别、计数各种害虫,通过数据库比对,发出精准指令,实现农田虫害早预警、早防治。
“今年灌浆期天旱,田里玉米螟增多,它马上发出红色预警。”王方得说,公司及时采用无人机实施病虫害“一喷综防”,有效减轻了虫害。
采访中,“云平台”下达最新指令,因连日降雨,土壤墒情和田间湿度升高,对于生长健壮无早衰且未达到生理成熟的玉米,要适当晚收,争取更高的千粒重。
走进田间,焦红波随手掰开一个玉米,玉米籽根部“水线”还在。焦红波说,这片地十一二天后再收,每亩能增收四五十公斤。
“别看现在静悄悄,背后可是海量数据奔流。”焦红波说,未来基地还将引进无人驾驶播种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河北日报记者 陈 正)
大棚会“算法” 不再“凭感觉”
9月22日清晨,记者走进平泉市卧龙镇的承德宸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香菇种植基地,现代化大棚整齐排列。掀开棚膜,饱满的香菇簇拥在菌棒上,工人们穿梭其间,采摘、分拣,浓浓的菌香扑面而来。
“3号棚温度稍高,远程调一下卷帘。”基地办公室内,公司总经理高文秀指尖轻触手机屏幕,远处大棚的自动卷帘机便缓缓启动。不过五分钟,屏幕上的温度数据回落至适宜区间。这是智慧种植系统带来的“精准魔法”,如今的大棚管理,正在告别过去“凭感觉”的日子。
9月22日,村民正在承德宸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香菇种植基地内采收香菇。 河北日报记者 陈宝云摄
“以前近200座大棚全靠技术员‘逛棚’,闷了才知二氧化碳浓度高缺氧了,皮肤觉得湿润便暂缓喷水。”高文秀说。
为解决时常出现的品质不稳定、产量波动大的问题,高文秀四处考察,给大棚陆续配备了温度、湿度、光照等自动化设备,实现了远程监测与初步调控。
“这些数据分属不同系统,需逐个查看、分别操作,无法形成协同管理,离真正的‘智慧种植’还有差距。”高文秀说。
去年,河北平普科技有限公司将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引入基地,实现了环境数据的实时监测与自动调控,大幅减少人工干预的不确定性和滞后性。
走进出菌棚,棚中央悬挂着一个手掌大小的传感器,可全天候收集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信息,将各项数据整合到同一平台,不仅能实时监测,还能实现自动调控。
“我们在物联网终端植入了专门的算法模型,通过深度学习历年香菇生长数据,精准构建出香菇生长的最优环境参数体系,能模拟并量化其生长过程,结合实时气象数据,为种植提供精准指导。”平普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栾德刚说。
今年,当地遭遇高温和持续降雨天气,但宸美农业的香菇产量未受影响,优质菇出菇率最高达到80%。
从“传统种菇”到“科技种菇”,物联网、大数据正在为产业注入新动能。目前,平泉食用菌种植面积达7万亩,年实现产值67亿元,其中香菇产值达47亿元,鲜香菇年出口量占全国四成。(河北日报记者 陈宝云)
海产品养殖尽在“掌”握中
9月21日,走进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尚游智慧渔业产业园养殖车间,只见上下三层的立体鱼池里,黑头鱼宝宝自在游荡;一个个圆形虾池整齐排列,对虾在清水中来回穿梭……虾池里下网一捞,十几厘米长的对虾晶莹剔透,活蹦乱跳。产业园负责人唐金辉说:“这批南美白对虾长势特别好,马上就到收获期,正赶上国庆假期,市场价格好,一定能带来好收成。”
9月21日,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尚游智慧渔业产业园工作人员在养殖池查看虾苗生长情况。河北日报记者 王育民摄
温度适中,溶氧量正常,pH值没问题……在唐金辉的手机里,一款名为“智慧渔业物联网管理平台”的软件让养殖区水质情况一目了然。
“这两天海水温度低,加热泵还需再加把力。”用手一点手机屏幕,唐金辉就完成了海水升温的远程操作。
据介绍,以前传统海水养殖用的是“大换水”模式,池里的水脏了就排出去,再灌入新的海水。海水一出一进,水温一热一冷,鱼虾免不了生病。现在智慧控温,可以让鱼虾基本处在恒温舒适环境里,成活率就有保障。“现在不管人在哪儿,养殖区水质情况都能随时掌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唐金辉说。
养殖池旁,滚筒微滤机、蛋白质分离器、生化罐等一整套大型设备运转不停。
“好水才能养好鱼。”唐金辉指着养殖池和大型设备之间的连接管说,含有鱼虾排泄物的尾水从池底出水口流出,经过物理过滤、微生物净化等几道程序,被分为固、液两部分,固体直接用作沙蚕、海蚯蚓的饲料,液体经过增氧、杀菌等处理后,重新流回养殖池循环利用。
“园区里的设备并非简单串联运行,而是通过‘智慧大脑’在指挥。”唐金辉带记者来到园区中控室,点击“智慧渔业物联网管理平台”屏幕,养殖车间所有设备运转状况及养殖池水温、水质等关键指标一目了然。
记者从平台的监控画面中发现,偌大的养殖车间,只有两名工人在忙碌。“遇到异常情况,智慧管理平台能自动预警,只需在手机上点几下就能搞定,养殖鱼虾省时省力又省心。”唐金辉说,以前1000平方米的养殖车间,要4个人不间断地巡视,现在只需1人,并且每亩效益可增加10倍以上。(河北日报记者 王育民)
AI当管家 能懂“番茄语”
9月20日,在占地500亩的衡水市冀州区科芯(衡水)生态智慧农场,一座座日光温室内,刚完成定植的番茄苗舒展着嫩绿的枝叶,长势喜人。
农场有16座日光温室,栽有6万余株番茄苗,按照传统种植模式,没几十个人肯定忙不过来,而记者在农场里转了一圈,没见到几个工作人员。“在咱们这儿,啥时候该浇水,啥时候该施肥,全都由‘AI管家’来负责!”科芯农场生产负责人温博一脸轻松。
9月20日,衡水市冀州区科芯(衡水)生态智慧农场日光温室内,农场负责人温博(左)和同事边巡查边在平板电脑上调试设备运行参数。河北日报记者 焦 磊摄
农场的“AI管家”,其实是农场自主研发的AIPA(智慧决策型精准农业)系统。温博领着记者走进温室,指着棚顶、墙角那些不起眼的小设备介绍,这些环境传感器就像人的眼睛和耳朵,番茄从定植到结果,每天棚室里的环境变化和番茄的生长参数,都能一点不差记录下来。
坐在办公室,温博打开电脑上的AIPA系统,屏幕上显示着每座温室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通过物联网和地面铺设的管道与AIPA系统连接,系统自动判断温室内环境变化和番茄苗长势,完成补光、通风、换气等工作,根本不用人搭手。”温博笑着说。
以前浇水施肥全凭经验,现在有了“AI管家”,啥时候浇水施肥,一目了然。番茄苗喊“渴”了,传感器马上给“AI管家”报信,水就均匀地滴灌进土壤里。番茄苗“饿”了,“AI管家”会根据生长情况,配出不同的“营养餐”。
有了“AI管家”的科学呵护,这里的番茄苗长得壮实。“不光结果能提前10到15天,番茄的甜度还高。”看着一株株番茄苗,温博自豪地说,他们种出来的草莓番茄口感尤其好,根本不愁卖。
“AI管家”还让生产效率提高了不少。“在番茄整个生长周期中,只有整枝、打杈、采摘需要人工操作。”温博说,过去2个人管理1个日光温室忙得停不下来,现在3个人管16个棚轻轻松松。
最近,科芯农场再次对“AI管家”进行了优化升级,不光能摸清番茄的“心思”,还能通过AI大数据算出能结多少果、可以赚多少钱。“下一步我们打算把‘AI管家’的数据分享给周边农户,让大伙儿都能靠着科技种植富起来。”站在温室里,温博眼里满是期待。(河北日报记者 焦 磊)
全程数字化 红薯加工忙
9月22日,秋雨过后天气转凉,柏乡县慧谷春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慧谷春禾”)仓储基地却是热火朝天。仓库外,十几辆满载红薯的货车排队等候,几辆叉车穿梭不停地卸货,一筐筐红薯在临时仓储区堆成了山。
慧谷春禾是一家专注于红薯种苗繁育推广和鲜薯储藏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的“柏乡红薯”“52度良作柏乡蜜薯”去年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国特质农品名录。
9月22日,柏乡县慧谷春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员工正在加工冰薯。 河北日报记者 王永晨摄
“我们在太行山前地带发展了4000多亩订单种植基地。”慧谷春禾董事长李亚坤说,目前已经收购400多万斤红薯,预计下个月达到1500万斤。
红薯种植和储藏量这么大,怎样才能保障品质?“我们在红薯育苗、种植、储藏、加工等全流程实现信息数字化管理。”李亚坤说。
李亚坤打开手机中的仓储智能管理系统,各个冷藏库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和环境温度等一目了然。“各种数据由人工智能监控,干了就自动启动喷雾装置加湿,二氧化碳浓度高了就自动换气,红薯放进去几乎就不用人管了。”李亚坤说。
记者注意到,多数冷库的温度在12℃至15℃之间,但有3个冷库温度从31.3℃到32.7℃不等,远高于环境温度。这是怎么回事?
面对记者的疑惑,李亚坤笑了。“这正是我们的储藏诀窍。”他边说边打开一个温度显示为31.3℃冷库的门,热气扑面而来。走进冷库,他从筐中拿出一个表皮有破损的红薯说:“红薯出土时难免有磕碰,高温干燥的环境有利于这些伤口的愈合。我们把新入库的红薯先置于高温环境下,过两天再把冷库温度调低到12℃至15℃,这样红薯就能保鲜储存一年,满足全年的红薯加工需求。”
选果、清洗、蒸煮、速冻、包装……在慧谷春禾加工车间,全新的冰薯加工生产线正全速运转。
“这款冰薯在第九届河北省旅发大会邢台主会场亮相后好评如潮,我们现在有干不完的订单。”李亚坤说,柏乡县正全力推进万亩红薯种植基地建设,慧谷春禾准备着手扩大种苗繁育、仓储和加工基地规模,争取明年带动更多农户增收。(河北日报记者 王永晨)
来源:纵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