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青年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中国青年才会有力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能充满希望。”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承载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殷切期望。高校是多种思潮的汇集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随着信息化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
作者:盛丹丹(三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青年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中国青年才会有力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能充满希望。”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承载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殷切期望。高校是多种思潮的汇集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随着信息化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要通过清朗信息渠道、创新教育形式与强化梯队建设等举措为新时代大学生筑牢思想根基、激发奋进力量,助力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担当重任。
清朗信息渠道
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这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新的社会历史条件,构建清朗有序的信息传播环境,着力砥砺青年大学生的担当精神。
当前,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尤其是以媒介融合为特征的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其中,算法推荐、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通过个性化内容分发赋能意识形态教育的精准化实施,但也带来了信息茧房、认知固化等潜在风险,这为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与践行带来了新的考验。鉴于此,我们亟须构建一种价值引领与技术赋能相统一的信息传播机制,既要充分借助智能技术优势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与覆盖面,又应通过算法优化与价值注入有效防范技术的异化倾向。
清朗信息渠道建设,必须准确把握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接受特点,在其现有认知基础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搭建起适宜的教育支架,从而引导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中坚定筑牢担当信念的根基,强化担当行动的自觉。如“理响中国”网上理论传播品牌建设持续创新方法手段,深入阐释解读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或将复杂难懂的理论政策巧妙转化为动漫短视频,或用数据可视化方式绘就新时代成就的精美长图。这些作品不仅“颜值在线”,更注重“内涵担当”,用理论的力量对大学生关心的就业、住房、婚恋等话题给予积极有力的回应,让主流意识形态如春风化雨悄然滋润大学生的心田。
创新教育形式
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深刻论断,确立了大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和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参与。新时代筑牢大学生的担当意识,必须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既要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宏观脉搏,又要深刻理解大学生群体的微观脉动,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中不断强化使命担当之责。
要通过生动化、故事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和叙事形式,使其既保持理论深度又富有生活温度。这要求教育者必须深入大学生生活实际,把握其思维方式和接受习惯,运用他们熟悉的语言、故事,将理论融入生活情境。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不断增进大学生对担当意识的认同,筑牢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情感自觉。
要推动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建设线上线下协同的教育场景,创设沉浸式体验。要构建一个主体间性对话、多维互动参与、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使大学生在主动参与、深度体验、积极思考中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但要明确,技术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必须始终坚持以价值引领为导向,确保技术创新服务于内容创新,实现技术赋能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如一些思政移动课堂精心设计的红色“闯关”等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们在沉浸体验中真正理解什么是“理想信念高于天”,又引导学生把脱贫攻坚、科技强国等新时代故事融入其中,从“玩家”变身“创作者”,在亲身参与中锤炼担当本领,提升实干能力。
强化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环节,应通过系统性、多层次、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一支政治坚定、能力突出、富于创新的专业工作队伍,持续为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注入不竭动力。
队伍建设过程中,要着力强化相关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建设。既要注重思想认知的引导,也要加强实践策略的传授,使其既能准确判断形势,善于思考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又能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准确研判斗争形势、讲究斗争策略、用好斗争武器。
要注重发挥典型标杆的精神引领引路作用。充分发挥“传帮带”的重要作用,通过拓宽优秀思政课教师、朋辈代表等先进群体与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制度化联系渠道,推动价值观念、理论素养和工作方法的有效传递,让崇尚担当的教师培育善于担当的学生,构建新老衔接、青蓝相继的良性人才生态。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3日 15版)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