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阑人静时,孔子或许也曾辗转难眠。窗外是沉沉的夜色,屋内是孤灯的微光,他望着案上摊开的典籍,指尖轻轻拂过那些记载着周公礼乐的字句,忽然生出一声叹息:“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叹息里,藏着的何止是岁月催人的怅惘,更是一颗心怀天下的赤子,对理想盛世的深
梦忆周公,心寄斯文
张新贵
夜阑人静时,孔子或许也曾辗转难眠。窗外是沉沉的夜色,屋内是孤灯的微光,他望着案上摊开的典籍,指尖轻轻拂过那些记载着周公礼乐的字句,忽然生出一声叹息:“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叹息里,藏着的何止是岁月催人的怅惘,更是一颗心怀天下的赤子,对理想盛世的深深眷恋。
周公是谁?是制礼作乐、奠定周室基业的贤者,是孔子心中“仁政”与“秩序”的象征。从前夜里入梦,或许还能与周公对坐,听他讲礼崩乐坏的救治之法,看他擘画天下太平的蓝图。那些梦境里的光影,是孔子在乱世中前行的底气——纵使现实里诸侯纷争、民不聊生,只要梦里还有周公的身影,便觉得重建礼乐、匡扶正道的希望还在。
可如今,连这样的梦都许久没有了。不是周公远去,是岁月在他身上刻下了太多痕迹。曾经奔走列国、弦歌不辍的脚步,渐渐多了几分沉重;曾经为了理想据理力争的声音,偶尔也会染上一丝疲惫。他或许会摸着自己斑白的鬓发,想起年轻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豪情,再看眼前依旧混乱的世道,难免生出“吾衰也”的慨叹。
但这声叹息从不是放弃的信号。梦醒后,他依旧会拿起竹简,为弟子们讲解“仁”与“礼”的奥义;依旧会在杏坛之下,播撒斯文的火种。久不梦见周公,便把对周公的敬仰、对盛世的期盼,都融进了日复一日的坚守里——他知道,自己或许看不到礼乐复兴的那一天,但只要这颗心还向着理想,只要还有弟子传承他的思想,周公所代表的文明火种,就不会熄灭。
多年后再读这句感叹,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位老者的沧桑,更是一种“士”的担当:纵使岁月老去,纵使理想遥远,心中的信念与肩上的责任,永远不会褪色。
来源:北京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