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开讲第244期|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们这样与自然共存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9 09:01 1

摘要:近日,农业农村部在安徽安庆、湖北荆州、宜昌等地同步启动2025年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本次放流中华鲟60万尾,计划2025年度放流中华鲟数量100万尾,进一步补充野外种群数量。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郭闻

据新华社报道:近日,农业农村部在安徽安庆、湖北荆州、宜昌等地同步启动2025年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本次放流中华鲟60万尾,计划2025年度放流中华鲟数量100万尾,进一步补充野外种群数量。

湖北省宜昌市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开展中华鲟保护宣传和增殖放流活动,20余万尾子二代中华鲟放归长江。 新华社 发

1

春夏季,正是长江三鲜(鲥鱼、刀鱼、河豚)上市时。而这三鲜中,前两种分别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当然,市场上售卖的是人工养殖的,且十分成功。曾经这些野生鱼类的价格一度高达几千元甚至万元一斤,而今不过每斤几十元,与寻常鱼类价格相仿。

但在这之前和直到现在,自然水域中野生的鲥鱼、刀鱼目前也仍处于濒危状态。甚至长江中的野生鲥鱼已快30年没见了,基本上已处于野外功能性灭绝状态,王安石笔下“鲥鱼出网带潮来,阔网轻帆带雨开”的场景已成绝唱;刀鱼情况则不错,2020年前后长江刀鱼已接近绝迹,长江禁渔5年来,目前长江局部流域的刀鱼居然形成了鱼汛,洄游范围也抵达了让科研人员吃惊的洞庭湖流域。

实际上,在长江中,属于濒危的鱼类还有很多,比如此次放流的中华鲟。中华鲟是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保护的旗舰型物种,有“水中大熊猫”之称,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受多重因素影响,中华鲟从2017年起连续多年没有发生自然繁殖,野外种群难以自我维持。

还有虽然仍列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但实际已经功能性灭绝的白鱀豚……

长江,从短期禁渔升级为长期禁渔了。2020年,长江开始了长达10年的禁渔期,给了水生物种一个喘息的机会。2023年春季,科学家通过红外相机,成功捕捉到了刀鱼产卵的珍贵画面。这是刀鱼野生种群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我壮大恢复的标志。

长江江豚,这位长江里的“微笑天使”,种群也得到了壮大。上世纪90年代, 长江里大约还生活着3600只江豚。但到了2012年,数量急剧下降至1045只,2022年的普查中,江豚的数量达到了1249只,这是一个标志性的突破,意味着江豚种群终于实现了“止跌回升”。

20万尾中华鲟放流长江 新华社 发

2

只要重视了,就总能办得挺好。这就是中国人做事的风格和水平。在繁育、保护珍稀物种方面,中国同样毫不含糊。2021年,中国硬生生地将国宝大熊猫的保护等级给保护得降级了。我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已达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了“易危”。

从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先后建立了6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为解决修路等工程带来的影响,成兰铁路暂缓一年,直到2013年10月以改穿隧道的方案重新开工,最终避免直接穿越岷山中的大熊猫栖息地。

2016年开始,我国建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地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纵横五大山系,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同时在大熊猫的“保护伞”下,川金丝猴、羚牛、荒漠猫、血雉等一万余种同域分布野生动植物物种同时得到了良好保护。

在世界领域,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都是领先的。自1992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的《生物多样性公约》最早缔约国以来,我国先后颁布和修订了生物安全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20多部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法规,举国家之力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努力保持、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守护生物多样性。

这些新闻,在许多人看来,感觉挺容易,其实一点也不简单,这其中付出的成本和努力十分巨大,且也不一定就能成功。

我们再以放流的中华鲟为例。实际上,对中华鲟的保护、养殖与放流,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自1983年开始,我国就持续开展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多达800万条中华鲟被放归长江。目前,从湖北宜昌到崇明岛,1700公里长江沿线已建立10余个监测点。

然而,科学家在对中华鲟的繁殖地进行深入研究后,至今没有发现中华鲟鱼卵,也就是说中华鲟已连续发生自然繁殖。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仍在每年不断地放流人工繁育的中华鲟幼苗。由此可见维持一个物种存续的艰难。

还有长江白鱀豚,早在1992年,我国就批准建立了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是长江故道,地理、水文条件极适合白暨豚和江豚栖息繁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对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保护区。如今,江豚已在这里形成了完善的自我生存和繁衍。

但是白鱀豚,自2002年,人类首只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鱀豚“淇淇”,在人工水池中悄然离世后,人们就再也没有在自然界发现过白鱀豚。2007年,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

也许在生态不断向好的将来,我们可能会在某处,再见它的身影,但是这个物种的种群复苏已无可能。

长江江豚在长江宜昌葛洲坝下游附近踏浪前行,与浪花共舞。有“微笑天使”之称的长江江豚,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近年来,当地实施系统性生态修复,长江江豚数量稳中有升。 新华社 发

3

如今的世界上,平均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花诺大精力去保护、去维持物种的生存?遵循自然法则的优胜劣汰不好吗?当然不行!

往大里说,人类不能孤独。

地球不只是人类的,还是所有生物的。所谓自然循环生态系统,人类只是其中的一环,需要依靠植物、动物、真菌等各类生物以及山川河流而生存。

保护地球、保护生物,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不可能孤独地存在于一个星球。这是十分现实的理由。

往小里说,人类需要精神寄托与记忆。

许多物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都有着悠久的记载,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记录着祖先的情感和生活场景。

诗经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蒹葭”,没有了它们,你能理解秋天肃杀之景从而产生的寂寥之情吗;山海经里记录的旋龟、橐蜚(猴面鹰)、犰狳,没有了它们,你可以想象我们站立的这片土地,就在不远的夏商周三代,与当今非洲、南美洲的环境一样吗。

许多物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别样的意味,它承载着乡愁,承载着思念。比如,留下“莼鲈之思”典故的张翰,把乡愁与对前途的迷茫寄托在了江南故乡美食莼菜和鲈鱼上。

现代人也同样如此,离乡日久,总会想念那一口故乡的美食,想念故乡的特产。一如杭州人说起“片儿川”,里面要放的一定得是笋片而不是茭白片,河南人的糊辣汤,陕西人的肉夹馍,四川人会说起大熊猫,东北人觉得自己的特有物种标配是傻狍子和东北虎,神农架的金丝猴,祁连山上的雪豹,湖北人的武昌鱼……如果没有了它们,世界很寂寞,“回不去的乡愁”也将真的回不去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