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查干湖为纽带 探寻辽金与满蒙文化的交融共生(之三)作者 鲁振忠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05:38 1

摘要:松原是满蒙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当地满蒙文化与查干湖、塔虎城联系紧密,形成独特文化标识。其“文化底色”由构成区域文化基础、塑造整体风格的核心民族文化元素构成,具体表现为蒙古族的草原文化特质与满族的渔猎传统。

松原是满蒙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当地满蒙文化与查干湖、塔虎城联系紧密,形成独特文化标识。其“文化底色”由构成区域文化基础、塑造整体风格的核心民族文化元素构成,具体表现为蒙古族的草原文化特质与满族的渔猎传统。

走过昨天

蒙古族文化:查干湖的草原印记与塔虎城的传承

前郭县与查干湖相邻,形成“草原映湖泊”的格局。蒙古族的马头琴、乌力格尔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以查干湖为创作素材。如马头琴曲《查干湖畅想曲》,旋律灵感源自湖水涟漪与候鸟迁徙;乌力格尔艺人也常以“查干湖渔猎故事”为说唱内容。这些文化表达既保留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文化基因,又融入湖区“依水而生”的渔猎元素,形成“草原渔歌”风格。 自成吉思汗攻占塔虎城后,蒙古族文化与辽金文化遗存的融合加深。

据塔虎城周边蒙古族村落的口述历史(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文旅局2023年《民族文化普查报告》),当地至今流传“祖先守着湖水与古城放牧”的故事。

蒙古族“祭火”习俗中融入辽金时期民间“祭灶”传统,本质是对古代百姓适应自然、维持生存智慧的传承。 民俗活动方面,夏季查干湖畔举办“那达慕+渔乐”活动,牧民参与赛马、摔跤等传统项目后,会前往塔虎城遗址参观,分享“草原与古城共生”的传说;冬季将“冬捕”与“蒙古族祭火”结合,

辽金与满蒙文化的交融:松原关东文化的内核及当代转化

辽金文化与满蒙文化并非孤立存在,在查干湖与塔虎城的双重纽带作用下,形成“历史传承与现实融合”交织的格局。这一格局具有学术研究价值,且在当代文旅场景中实现落地转化。前郭县委对查干湖文化的宣传与精神挖掘,通过作家、诗人的创作与引松纪念碑承载的精神,为这种“转化”提供人文支持,使查干湖文化既保留历史厚重,又具备当代传播能力。 从历史脉络看,辽金文化(包括塔虎城承载的民生记忆)为满蒙文化在松原的发展奠定基础。辽代契丹族的萨满信仰、金代女真族的渔猎制度,被后世蒙古族、满族继承并发展:蒙古族博舞吸收契丹萨满舞动作元素,满族“冰嬉”活动延续金代女真族的冰上渔猎传统。

塔虎城“多民族共处”的民生实践为这种传承提供基础——蒙古族放牧技巧借鉴辽金时期百姓“草原与农田轮作”经验,满族渔猎工具改良吸收辽金工匠锻造技术。这种传承模式使松原关东文化具有“历史纵深与民生温度”的特质,与东北边疆学中侧重“政权更迭”的研究视角形成互补。

从现实融合与当代转化看,辽金文化与满蒙文化共同塑造松原的文化身份,并通过具体案例实现“活态传承”。在查干湖冬捕这一核心文化符号中,辽金的“帝王祭湖”礼仪、蒙古族的“圣火祈福”与满族的“萨满吟唱”相融合,每年吸引超50万游客参与(数据源自松原市文旅局2023年度报告)。

结语

松原在关东文化体系中具有独特性。它以查干湖为生态文化纽带,既承载辽金捺钵的历史印记、满蒙共生的民族风情,又因前郭县委的文化宣传实践与引松精神的传承,增加当代人文厚度;以塔虎城为历史坐标,融合辽金文化(包括帝王叙事与百姓视角)的厚重底蕴与满蒙文化的鲜活特色。辽金文化奠定“皇家渔猎与百姓生存”的历史基础,满蒙文化赋予“草原与渔猎共生”的民族特色,当代对查干湖文化的挖掘与传播,让这份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这三者与查干湖的地理生态价值相结合,突破“山海关—辽东”的传统研究框架,凸显“草原—湖泊—古城—人文实践”四位一体的独特文化形态,并通过冬捕节IP运营、数字化叙事等当代实践,让历史文化在当下焕发新活力。这种独特的文化属性不仅是松原的文化名片,更以“历史进程离不开民众支撑、文化传承需借助时代力量”的内涵,丰富关东文化的人文维度,为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

鲁振中,1962年5月24日出生,工作经历:务农、教学、经商

籍贯前郭县、王府站镇

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

曾用笔名:佚名、轶事

九十年代在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因生活所迫搁笔二十余年。

2016年至2018年在中国散网任编辑。

来源:抱拥朝阳之秋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