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德国传教士与大清翰林的“赌局”:谁来定义胶澳少年的未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06:04 1

摘要:光绪三十一年(1905),青岛。在德意志帝国用铁路线与兵营强行塑造这座城市的同时,一场关于“灵魂”与“未来”的无声战争,也在这片土地上悄然打响。主角,是一心想传播“西学”的德国传教士卫礼贤,与坚守儒家“道统”的大清翰林劳乃宣。他们争夺的,是一个名叫宋云帆的中国

摘要:光绪三十一年(1905),青岛。在德意志帝国用铁路线与兵营强行塑造这座城市的同时,一场关于“灵魂”与“未来”的无声战争,也在这片土地上悄然打响。主角,是一心想传播“西学”的德国传教士卫礼贤,与坚守儒家“道统”的大清翰林劳乃宣。他们争夺的,是一个名叫宋云帆的中国少年的心。本文通过钩沉史料,重构这段几乎被遗忘的文化交锋。看这两位分属东西方文明的智者,如何围绕一个孩子的教育,展开了一场关乎“规矩”与未来的深刻博弈。

第一幕:一张几何草图与一本《论语》的对峙

光绪三十一年(1905),青岛,礼贤书院。

礼贤书院,建于1901年,系卫礼贤在青岛创办的一所综合性寄宿制学校。

午後的阳光,透过高大的拱形窗,洒在德制橡木地板上。德国传教士卫礼贤,正饶有兴致地看着他最得意的学生——宋云帆,用一支削尖的铅笔,在一张西洋纸上飞快地计算着。纸上,画满了三角形和辅助线。

“先生,”少年抬起头,眼中闪着自信的光,“根据欧几里得的原理,我们不需要丈量,就能算出操场那棵白果树的高度。”

卫礼贤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正是他想要的“新青年”——理性、科学、充满求知欲。

卫礼贤(理查德·威廉)(Richard Wilhelm,1873-1930),著名汉学家、传教士,自称中国山东人,儒教徒。

然而,当他将这张画满了“洋文码子”的草图,展示给他刚刚请来的《易经》老师——大清翰林劳乃宣时,这位长者的脸上,却露出了深深的忧虑。

劳乃宣没有看那张草图,他的目光,落在了宋云帆书包里,那本被挤在德文课本与算术练习册之间的、卷了角的《论语》上。

劳乃宣(1843-1921),字玉初,同治十年进士。1914年与卫礼贤在尊孔文社内建藏书楼,为青岛第一座图书馆。

“希圣(卫礼贤的字),”劳乃宣的声音温和而凝重,“此子可知树之高,可知星辰之远,然,可知何为君臣,何为父子乎?”¹

他从宋云帆的书包里,轻轻抽出那本《论语》,放在了那张几何草图的旁边。

“知‘术’而不知‘道’,如舟楫精良,却不知航向。此非育人,乃育‘器’也。长此以往,恐将成为‘失魂之人’。”

一张草图,一本书。一场关于“知识”与“灵魂”的对决,就在这张小小的书桌上,无声地展开。

第二幕:一场“君子之赌”

劳乃宣向卫礼贤提出了一个近乎“挑战”的请求:将宋云帆交给他,用最纯正的儒家方式,亲自教导一年。“一年之后,”劳乃宣说,“我们再看,究竟是你的‘西学之用’,还是我的‘中学为体’,更能塑造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

卫礼贤内心充满了矛盾。但最终,出于对这位中国老师的尊重,他同意了这场“君子之赌”。

宋云帆的生活,就此天翻地覆。他离开了礼贤书院的教室,搬进了劳乃宣居住的、位于尊孔文社²附近的一个传统四合院。

在这里,他经历了一场最真实的“规矩”浸润。

一个具体的场景:丁祭。

丁祭是古代祭祀孔子的国家级礼制,亦称“祭丁”,因在春、秋二季的仲月首个丁日(上丁日)举行而得名。

秋日的一天,劳乃宣没有讲课,而是带着宋云帆,换上最郑重的儒衫,前往即墨文庙³,参加一年一度的“丁祭”(祭孔大典)。

宋云帆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了“礼”的力量。在悠扬的古乐和缭绕的香烟中,他跟随着老师,与其他身穿祭服的官员、士绅一起,行“三献之礼”。每一个动作——从盥洗、上香到跪拜、献爵——都必须精准到位,分毫不差。主祭官用一种庄严的、咏唱般的语调,宣读着祭文。

那一刻,宋云帆感到的,是一种与解开几何题完全不同的震撼。他意识到,这些看似“繁琐”的仪式背后,是一种对天地、君亲、师长的敬畏,是一种将个体融入宏大秩序之中的庄严承诺。这,是德语课堂上从未有过的体验。

第三幕:康有为的“闯入”

一个午后,劳乃宣正在教宋云帆读《春秋》,讲解“尊王攘夷”的微言大义。就在此时,院门外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一位长须飘飘、气度不凡的长者,在仆人的簇拥下,未经通报便走了进来。他,正是流亡青岛的前清维新领袖——康有为。⁴

康有为(1858-1927),维新派领袖,后为保皇会首领。民国十二年,迁居青岛汇泉湾畔,题其宅为“天游园”。

“韧叟(劳乃宣的号),”康有为一进门,便看到了正在读经的宋云帆,他眉头一挑,半开玩笑地说道,“都民国了(此处为文学性夸张,实际应为清末),你还在用这套老古董来束缚少年人?我观此子眉宇间有英气,当送去西洋,学造船、开矿之术,以图富国强兵,而非在此皓首穷经啊!”

劳乃宣放下书卷,微微一笑:“南海先生(康有为号南海),‘体’若不存,‘用’将焉附?一个中国人,若不知何为‘忠孝节义’,即便学会了开洋枪、造洋炮的本事,其心,又与夷狄何异?”

康有为闻言,竟一时语塞。他这位最激进的“变法者”,内心深处,却也是一位最坚定的“尊孔者”。

宋云帆坐在一旁,听着这两位代表了中国近代最顶尖、也最矛盾思想的大人物之间的交锋,内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小小的“求学之路”,竟牵动着整个国家关于“未来方向”的巨大焦虑与争论。

第四幕:一个少年的选择

一年之期将至。一天深夜,宋云帆竟悄悄跑回了礼贤书院,找到了卫礼贤。“先生,”少年眼中含泪,“学生愚钝,实在难解‘圣人之道’。学生只想知道,蒸汽机为何能转动,地球为何是圆的。求先生,让我回来吧!”

卫礼贤的心,被刺痛了。

第二天,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去见劳乃宣,准备承认自己的“失败”。然而,当他走进劳乃宣的书房时,却看到宋云帆正跪在老师面前,而劳乃宣,则将一本刚刚出版的、卫礼贤翻译的德文版《论语》,放在了宋云帆的手中。

(德)卫礼贤译《论语》(汉德对照)

“痴儿,”劳乃宣的声音,第一次带了温度,“我并非要你舍弃西学。只是想让你明白,一个人,无论将来走多远,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在哪里。这‘根’,便是我们中国人的礼义廉耻,孝悌忠信。”

他转向卫礼贤,微微一笑:“希圣,这一年,你教给了我《圣经》里的博爱,我也让他明白了《论语》里的规矩。这场赌局,看来,没有输家。”

尾声

最终,宋云帆没有立刻去德国。他回到了礼贤书院,但在完成西学课程的同时,每周都会去劳乃宣那里,继续学习经史。他成为了卫礼贤最理想的那个学生——一个心中既有德意志精密科学之“法”,又深植着中华儒家伦理之“礼”的“新青年”。

而卫礼贤,也通过这场与大清翰林的“赌局”,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韧性与内核。他意识到,任何外来的“规矩”,都不可能简单地取代这片土地上生长了数千年的传统。真正的交流,不是征服,而是对话;不是取代,而是融合。

他与劳乃宣的友谊与合作,也由此进入了最亲密的阶段,并最终催生了那部震惊西方的、不朽的译作——德文版《易经》。⁵

卫礼贤《易经》德译本

注释与史料来源

¹ 劳乃宣 (1843-1921),清末大儒,与卫礼贤的交往与合作,有卫礼贤本人在《中国心灵》及劳乃宣《韧叟老人自订年谱》中详细记载,是本故事的核心史实。

² 礼贤书院,由卫礼贤于1901年正式创办,是德占时期青岛著名的新式学堂,其“中西结合”的办学方针有明确史料记载。

³ 即墨文庙,始建于隋唐,是胶东地区重要的祭孔场所,在清末依然举行春秋丁祭。

⁴ 康有为,在清末民初多次旅居青岛,并与卫礼贤、劳乃宣等遗老过从甚密,参与了“尊孔文社”的活动。

⁵ 卫礼贤的德文版《易经》于1924年出版,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翻译工作,正是在劳乃宣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来源:胶东知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