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绿意浓,织就经济生态“双面绣”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05:33 1

摘要:黄海之滨,潮涌不息。东台的黄海生态区南部,正以其独特的生态禀赋,成为全球滨海湿地保护的瞩目焦点—这里既有“湿”意盎然的条子泥为百万候鸟构筑“幸福家园”,也有川水湾在生态修复中迎来珍稀动植物纷纷“安家”,更有绿色产业领航打通经济转化的通道。

勺嘴鹬

海滩秋景 孙家录 摄

水上花 唐颖涛 摄

东台市赐百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麋鹿和鸟儿的乐园

东台沿海经济区航拍图

黄海之滨,潮涌不息。东台的黄海生态区南部,正以其独特的生态禀赋,成为全球滨海湿地保护的瞩目焦点—这里既有“湿”意盎然的条子泥为百万候鸟构筑“幸福家园”,也有川水湾在生态修复中迎来珍稀动植物纷纷“安家”,更有绿色产业领航打通经济转化的通道。

从候鸟的停歇觅食到湿地的重生蝶变,从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到全国首家湿地类零碳旅游景区,从生态保护的创新实践到绿色经济的蓬勃发展,东台沿海经济区正以一场深刻的生态实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人鸟和谐,万羽栖息生机盎然

条子泥湿地约129万亩,这里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泥质潮间带湿地和规模最大的辐射沙脊群。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之一,条子泥湿地更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中心节点和关键区域。“湿”意盎然的生态环境,成为无数候鸟的“幸福家园”,也映照着我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每年,400多种、上百万只候鸟在此停歇、觅食、繁衍,吸引约30万人次的鸟类爱好者前来观鸟研学。

生态摄影师李东明是这里的常驻鸟类调查员。几乎每天,他都在湿地中追踪鸟迹、记录生态,已观测并记录到近300种鸟类。其中,勺嘴鹬与小青脚鹬这两种“明星鸟”,是条子泥湿地生态优良的生动见证。勺嘴鹬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鸟类之一,对食物和环境要求严苛,它的青睐意味着这里的生态能满足全球超过140种鸟类的生存需求;小青脚鹬的数量增长更令人欣喜,2020年监测到1150只,2023年增至1560只,2024年最高记录到2440只,这一数字已超过全球学界公认的该物种统计数目。

为什么越来越多珍稀鸟类青睐条子泥?答案写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中。

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作为其核心区域,条子泥的生态价值与保护责任愈发凸显。然而,随着海水涨落,鸟类常常面临“涨潮无地歇、退潮争滩涂”的生存挑战。为此,当地政府创新推出“720高地”保护模式:将720亩传统养殖区实施“退渔还湿”,科学打造国内首个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在这一栖息地内,依据不同鸟类的生态习性,精细划分出深水区、浅水区和光滩区,成功吸引了鸻鹬类、鹭类、鸭类等多种候鸟前来停歇。“涨潮时,成千上万的鸟儿纷纷飞来休息,那场面非常震撼。”李东明这样描述。

“720高地”不仅是一项修复工程,更是一种生态智慧的体现。该案例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上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被新闻联播点赞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为全球滨海湿地保护与恢复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经验。

如今,这一成功模式正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川水湾海岸带、梁垛河口、方塘河口等地已陆续借鉴该做法,进一步扩大鸟类“幸福社区”的覆盖范围。

潮起潮落间,条子泥湿地的“湿”意愈发浓郁,正以其独特的生态魅力与坚定的保护实践,向世界展示着一幅人、鸟、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生态修复,万物共生抢先“安家”

在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保护范围内,有着我国首个在海岸带遗产地开展的生态修复项目——川水湾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正以总投资1.68亿元、覆盖面积1.9万亩、涉及岸线6公里的规模,书写着这片滨海湿地的“重生”故事。项目于2024年11月通过专家验收,已迎来大批水鸟、成群麋鹿等野生动物抢先“入住”,全面实现项目规划的绩效目标,入选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回溯过往,川水湾曾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受人类开垦、海岸侵蚀等因素影响,我国海岸带湿地大量萎缩,川水湾同样未能幸免。连年围垦导致原生湿地被大量转为鱼塘,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疯狂蔓延,造成湿地旱化、底栖生物濒临绝迹、鸟类数量急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严重退化,区域生态安全亮起红灯。

为扭转这一局面,川水湾项目采用“湿地水文水系恢复+湿地微地形恢复+湿地植被恢复+鸟类栖息地恢复+互花米草防治”的综合生态修复方案,着力构建海岸带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微地形修复通过地形改造与水位调控,构建深水区、浅滩、草滩等复合生境,精准匹配动植物生存需求;水文水系修复则重点恢复湿地与海洋的连通性,通过开挖潮沟延长持水时间,为盐沼植物提供自然生长条件;植被修复遵循“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原则,种植碱蓬等耐盐植物,重建滨海盐沼群落;鸟类栖息地优化则专门针对丹顶鹤、黑嘴鸥等珍稀物种,打造集觅食、休憩、繁殖于一体的“宜居家园”。

互花米草治理是整个项目的“硬骨头”。为此,东台沿海经济区管委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力量,打出“科研+实践”组合拳,探索建立不同潮滩位的互花米草治理关键技术体系,加强除治、监测、管护一体化推进,确保治理效果长效稳定。“以前这里到处都是鱼塘和互花米草,看起来像‘大草原’,现在黑嘴鸥都开始在碱蓬丛里筑巢了!”全程见证川水湾蝶变的湿地巡护员吴燕飞,指着黑嘴鸥的“单元楼”感慨地说道。如今,仅川水湾区域就有数千只黑嘴鸥在此筑巢繁殖,曾经寂静的湿地重现鸟语声声。

据了解,东台沿海经济区已累计完成条子泥外滩、川水湾湿地等区域约41000亩互花米草治理,有效遏制其扩张态势,为生物多样性恢复奠定坚实基础,于2024年10月圆满接受第三次全国互花米草防治工作现场会观摩。

根据规划,川水湾项目将继续完成1.875万亩海岸带湿地修复,进一步推广“720”高地保护经验,助力条子泥湿地打造更多“生态高地”。

从生态退化、物种濒危,到湿地重生、万物共生,川水湾生态修复项目正成为中国滨海湿地保护的一张新名片。

产业转型,绿能涌动赋能发展

在东台,广袤的海洋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资源。近年来,东台沿海经济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径,在加强湿地保护与可持续管理的同时,积极构建以“蓝色经济”为引领、多链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新路径。

作为区域生态名片,东台沿海经济区不断探索湿地保护与修复新机制。依托条子泥湿地研究院,“碳汇计量”等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成为全国生态修复领域的标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率先构建起“蓝碳银行”交易体系,成功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首笔湿地碳汇贷实现融资逾亿元,标志着湿地资源正式成为可量化、可交易的绿色资产。此外,研究院的碳汇技术与即将建成的中国农科院疫苗研发中心,共同构成绿色科技“双核心”,助推区域绿色产业从“生态型”向“科技型”“高附加值型”转型升级。

新能源产业是东台沿海经济区绿色发展的“核心引擎”。截至目前,该区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 2GW,年发电量超 40 亿千瓦时,实现绿色电力自给有余。更大规模的能源布局正加速落地:2650亩零碳产业园规划正式启动,国华134万千瓦海上风光同场项目、总投资85亿元的竹根沙H1海上风光同场项目即将开工,与全国首创的“风光渔”立体开发模式形成共振。该区还同步壮大海洋经济新能源产业集群,加快推进135万千瓦海上风电及国华海上风光同场试点示范项目,逐步构建起风光互补、多元协同的绿色能源供应体系。

与此同时,大健康产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依托中粮肉食、浩瑞生物、赐百年科技、万力生物、恒禾丰食品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东台沿海经济区已形成涵盖肉制品深加工、生物保健、藻类提取、功能食品等多元业态的产业集聚。中粮集团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肉制品全产业链深加工基地;浩瑞生物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甜菊糖生产基地,出口产能占全球40%;恒禾丰食品作为美国百事集团在中国最大的生产服务商,产品畅销全国;赐百年公司作为国内藻类行业领军企业,与汤臣倍健、通威集团等重要合作伙伴共同推动生物制品产业链延伸。未来,该区将坚持“延链聚合”,重点招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海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和动植物提取、复配的生物制品企业,加快打造江苏沿海大健康产业集中区。

生态优势与产业活力的双向奔赴,也催生了文旅融合的新场景。

依托生态优势,东台沿海经济区开发“康旅+文旅+农旅+工旅”全域旅游模式,将生态之美转化为文旅经济的“流量密码”。此外,该区以高标杆打造长三角最美绿心蓝脉,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持续拓展绿色产业价值外延。

从“碳汇技术”到“风光储氢”,从“蓝碳银行”到“生态旅游”,东台沿海经济区正以绿色产业为主线,持续书写经济与生态双赢的现代化答卷。

本版撰稿:彭倩倩

图片由东台沿海经济区提供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