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仙人洞遗址两万年前陶器的年代研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9 08:57 1

摘要:陶器的出现使得人类生存和社会行为发生了重要转变。我们对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陶器进行了年代研究、对陶片和碳十四测年样品层位关系开展地层显微结构分析,结果显示遗址出土最早的陶片年代为距今19,000~20,000年,比东亚和其他地区的陶器早了2000~3000年

#我的宝藏兴趣#陶器的出现使得人类生存和社会行为发生了重要转变。我们对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陶器进行了年代研究、对陶片和碳十四测年样品层位关系开展地层显微结构分析,结果显示遗址出土最早的陶片年代为距今19,000~20,000年,比东亚和其他地区的陶器早了2000~3000年。洞穴内遗存证明这些陶器是在末次冰盛期由采集狩猎者所制造,可能被用做炊煮器。说明陶器在农业出现以前一万年甚至更早就被制造和使用了。

旧石器晚期人类开始制作陶器或者说生产这种经过火烧的陶土类容器,与烧造陶俑和一些小的陶制品①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技术要求不一样,其次对于食物储藏、加工和炊煮等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②方面的意义不同。陶器的出现被认为与“新石器革命”有关,定居的农业人群最早开始制作陶器,并伴随有栽培作物、家畜和磨制石器。近些年在中国、日本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在晚更新世移动或半定居的采集狩猎社会发现了早期陶器的证据②,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距今17000~18000年前陶器的发现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例证③~⑤。下面我们将介绍江西仙人洞遗址更早的陶器和其年代测定工作。

仙人洞遗址位于江西北部万年县,北纬28°44'10.05″,东经117°10'23.15″,在长江以南100公里处。洞内面积较大,入口处有2.5米宽,2米高(图一)。仙人洞最早发现于上世纪60年代,先后经过江西文物部门1961年和1964年⑥、⑦、中美联合考古队1993年和1995年⑧、⑨、北京大学和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9年和2000年的发掘⑩,出土了丰富的旧石器晚期遗存,包括石器、骨器、蚌器,动物骨头、陶片和植硅体等。

左上角文字从上到下依次为:Rockyslop岩石边坡;stonewall石壁;sampledsections取样剖面

图中文字为:Unexcavated未发掘区;小图中文字:Beijing北京

图一仙人洞遗址图

(2009年东西侧取样剖面的位置,该图是在文献⑩中图的基础上绘制。右上方图片为洞穴的地理位置)

仙人洞史前遗存堆积在洞穴入口处,为了开展这次研究,我们在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在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万年县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清理出洞穴东侧和西侧两个以前发掘的剖面(图一),沿用了以前的地层编号,西侧剖面从顶部到底部为1到4B层(图二和图S10),东侧剖面为1到6B层(图三),东西两侧探方同样编号的地层之间没有必然的地层关系。在以前的发掘中陶片出土于西侧的1A层到3C1B层,东侧的1A到2B层,以及出土于以前的发掘者称为考古遗迹单元(archaeologicalfeatures)中,而实际上这些遗迹单元已经包括在地层和类似透镜体形状的堆积中。2009年田野工作的地层就是据此划定的(图二和图三)。

图中文字翻译如下:Datum2009:2009年地层;Currentsurface:现代地面Currentfill:现代填充;Notexposed:没有揭露;Rocks:岩石;Pottery:陶器

图二仙人洞西侧地层图

(在文献[10]的基础上2009结合田野观察绘制,图中所标的碳十四年代数据位校正后距今年代,所用校正程序为CalPal_HULU,2007,具体数据见表一)

图中文字翻译如下:Datum2009:2009年地层;Pottery陶器;Rocks岩石

图三仙人洞西侧地层图

(在文献[10]的基础上2009结合田野观察绘制,图中所标的碳十四年代数据位校正后距今年代,所用校正程序为CalPal_HULU,2007,具体数据见表二)

尽管仙人洞陶器年代被认定为更新世晚期,但相关的年代数据较少,也没有对洞穴堆积复杂的沉积过程做研究,围绕最早陶器的年代问题一直存疑。我们在清理出的地层剖面上重新采集了一系列样品用于碳十四年代测定,与之对应,在地层剖面上采集了土块样品用于地层微结构分析,以确定地层所出陶片与碳十四测年样品的地层关系,并证实早期发掘中所记录的含有陶片地层的原真性。

1993年的发掘从1A层往下共出土有282片陶片,我们在清理出的剖面上没有发现陶片,但在用于地层微结构分析的样品中观察到了一片陶片。所有的陶片都掺合有破碎的石英和长石,这种壁厚粗糙的早期陶器很可能是在低温下烧制的。陶器表面为素面或饰有绳纹,有些出自3C1B层的陶片装饰有平行条纹,可能与草的滑动有关。没有能够复原的陶器,但可以确定陶器为圆底,器壁厚0.7~1.2厘米。通过肉眼观察可以确定有两种陶器制作工艺为泥片贴塑和盘泥条后拍打。许多的陶片外表面有火烧的痕迹,可能与炊煮过程有关。我们从东西侧探方剖面上采集了一系列骨头样品,选择其中大于1厘米的样品进行年代测定,我们也从以前发掘的骨头中挑选了测年标本。由于仙人洞遗址出土的90%的骨头都是鹿骨,鹿是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中最大的哺乳动物,我们选择骨壁较厚的样品用于测年,尽管所取的骨头样品无法给出所属动物的信息,但可以肯定这些样品绝大部分都是鹿骨。之所以选择动物骨头进行测年是因为它们的生存年龄较短,提取胶原蛋白可以保证去除环境污染物,大于1厘米的样品基本不会在埋藏后受到扰动而发生层位的改变(具体说明见下面)。总共有45个样品测定了碳十四年代,其中13个样品采自2009年清理的剖面,其余样品来自1993年和1995年发掘时采集的样品,1999年和2000年在出土的骨头样品又选择了一批测年样品,这些样品的测年工作分别由北京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亚利桑那大学等实验室完成(表一和表二)。

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洞穴最早使用于距今29,000年(Cal.BP)经过末次冰盛期到距今17,500年(Cal.BP)中间有很少的空白期,接着洞穴被废弃,到距今14,500~12,000年(Cal.BP)又有人在里居住。仙人洞最早陶器所出地层为东侧2B和2B1层、西侧3C1B层,碳十四测年结果证明两侧出土的陶器年代都早到了距今20,000~19,000年(Cal.BP)(表一和表二)。

为了检验地层堆积的原生性和样品的保存状况,我们在洞穴的东西两侧采集了24个样品,制成薄片,进行地层显微结构分析。尽管东西两侧的层位关系不同,但样品结构显示两边的地层都很稳定,除了有一些毫米和厘米级的细小裂缝,地层沉积以来没有过大的扰动。这些细小裂缝不足以影响到一些大的骨头样品的地层关系,这也是我们选择较大的骨头样品进行年代测定的原因。另外,在4B层有一些完整的冰层透镜体结构,这些可能是在末次冰盛期时形成的,这种结构的存在也进一步证明沉积地层没有过大的扰动。

在陶器出现之前,东西两侧最早的地层(东侧的3A层和西侧的4A、4B层)中都能看到水相的沉积。在此之上,整个西侧的沉积很相似,只在纹理、组成和结构上有微小变化,包含有分选相对较差的粉沙质粘土和从洞穴顶部和岩壁脱落的毫米到厘米级岩石碎屑,说明在人类遗存(木炭、骨头、陶片、石器)沉积的同时有漫过河岸的流速很低的水相沉积。在3C1B层观察到人类平整过的地面,该层出土有陶片、骨头和石器,表明这些沉积都是原生的。

洞穴东侧的沉积与西侧相比差别显著,整个地层都明显钙化,仅在存有陶片地层下部的3A层观察到类似老鼠洞的痕迹,所有我们认为不论是陶片还是测年用的骨头样品都不会脱层。在薄片样品上能观察到有些地层富含骨头(比如3A,2A3,2A2等)。

表格里的碳十四数据(表一和表二),还有图一和图二显示东西两侧最早陶器出现的时间是非常一致的,西侧出土最早陶片的地层为3C1B层,10厘米厚,有五个碳十四年代数据,年代范围在距今20,867±318(AA15005)到距今19,283±283(BA10267)之间,这一层的第六个碳十四数据(UCR3440)来自木炭样品,校正后年代为距今22,120±335,偏老。根据显微观察的结果,考虑到木炭碎块可能会在地层之间移动导致它们原来位置不确定,再加上木炭空隙里面可能存在的粘土矿会引入“死碳”导致数据偏老,因此这个数据没有被包括在图二里。3C1A层的5个数据比其下面的3C2层的数据年轻几百年,这也显示陶器开始制作的时间界限是清晰的。早期发掘3C2层出土人骨的年代为距今18,327±264(UCR3300),这个样品可能是后期扰入的,3B1层的UCR3561(距今14,653±550)应属同样情况。直接叠压在3C1B层之上的3C1A层年代明显年轻,为距今19,577±389(BA95143)到距今17,128±195(BA09875)(图二)。

东侧地层的年代测定结果与西侧是一致的。东侧的2B层和2B1层出土最早的陶器,有10个年代数据,年代范围从距今20,902±358(BA95140,来自早期的发掘)到距今19,166±219(BA10263)。2B层到2B1层的厚度为15厘米(图三),在此之上的2A3层和2A2层都出有差不多相同的年代数据,然后出现了一个沉积间隔。研究结果证实东西两侧中间相隔有8米没发掘的沉积区其所得出的仙人洞早期陶器的年代是相同的。

陶器的制作使得人类饮食的历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仙人洞的研究证明东亚的采集狩猎者一万年前在他们开始有了定居生活和开始种植植物之前就已经使用陶器了,仙人洞的陶器制作年代为距今20,000年时处末次冰期的顶峰,当时区域食物资源减少,陶器的使用可以从富含淀粉的食物和肉类食物中获取更多的能量。仙人洞陶器外表面火烧的痕迹还有烟炱显示这些陶器很可能被用来做饭。仙人洞以及其他中国境内更新世晚期遗址出土陶片的残留物、淀粉或其他物理化学分析都还未见报道,无法准确说出早期陶器的功能。仙人洞出土物中有大量的骨头,陶器有可能被用来获取骨头里面的骨髓和油脂。其他已知采集狩猎社会陶器的用途包括食物的加工和储藏,造酒,或者在盛宴当中担当社会礼仪的功能。早期陶器的出现在东亚人类适应环境变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由此人们逐步走向定居并开始了全新世早期野生稻的栽培。

致谢:本研究的现场取样工作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樊昌生所长、周广明研究员,江西省万年县政府,万年县文物局王炳万先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严文明教授等分别给予建议、指导和帮助。江西省博物馆刘诗中研究员帮助清理地层剖面和现场划定地层。北京大学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克新教授、丁杏芳教授等开展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测量工作。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高世君、蒙清平等参与碳十四样品前处理和石墨制备工作。本研究得到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晚更新世现代人的年代学研究”(项目号10JJD770015)、美国史前研究学院(美国哈佛大学皮巴迪博物馆)、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917739)的资助。

来源:大明湖畔看今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