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销10亿到无人问津,“夺命大乌苏”为何被年轻人抛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18:40 1

摘要:还记得几年前烧烤摊上那个620ml的“大绿瓶”吗?对,就是乌苏啤酒。那时候,没喝过乌苏,仿佛就不算真正混过夜宵圈。年轻人举着它拍照打卡,全网挑战“谁能喝三瓶不倒”,“夺命大乌苏”成了社交硬通货,一年卖出10亿瓶,年销售额突破50亿。

还记得几年前烧烤摊上那个620ml的“大绿瓶”吗?
对,就是乌苏啤酒。
那时候,没喝过乌苏,仿佛就不算真正混过夜宵圈。年轻人举着它拍照打卡,全网挑战“谁能喝三瓶不倒”,“夺命大乌苏”成了社交硬通货,一年卖出10亿瓶,年销售额突破50亿。

可如今,曾风光无限的乌苏却渐渐消失在大排档的饭桌、便利店的冰柜,甚至连当初最爱它的年轻人,也摇着头说“不爱了”。
从顶流网红到几乎“查无此酒”,乌苏啤酒到底做错了什么?

时间回到1986年,乌苏啤酒在新疆乌苏县建厂,一开始只是个区域小品牌。直到2016年被嘉士伯全资收购,命运才真正改变。

当时市面上的啤酒大多走“清淡路线”:小瓶装、低酒精度,喝起来像“漱口水”。乌苏却偏不——620ml大瓶、酒精度4.3%、原麦汁浓度11°P,一瓶几乎抵别人两瓶。
这种“反套路”操作,一下子击中年轻人的猎奇心态,“夺命大乌苏”的江湖传说就此开始。

更绝的是,有网友发现乌苏瓶标上“wusu”几个字母倒过来看像“nsnm”,戏称是“弄死你们”的缩写。这个梗在抖音、B站彻底爆了,话题播放量超10亿,博主纷纷发起“乌苏挑战赛”,看谁喝得多不倒。

新疆说唱歌手艾热还写了一首《兄弟》,把乌苏和“硬核”“义气”绑定,乌苏不再只是啤酒,更成了年轻人的社交符号。

嘉士伯趁热打铁,在全国2.6万家烧烤店强势铺货,打造“烧烤配乌苏”的消费场景;线上京东、天猫销量冲进前列,乌苏真正从新疆走向全国。

那时候的乌苏,火到什么程度?
你几乎能在每个城市的夜宵街看到它的绿色身影,年轻人聚会要是没摆两瓶乌苏,好像就少了点气氛。

但谁也没想到,跌落来得如此之快。

当消费者一次次回购,却渐渐发现:乌苏好像不再是当初那个乌苏了。

最致命的是品质下滑。
为了扩大产能、控制成本,乌苏不再只由新疆厂生产,而是转移到江苏、四川等多地代工。原料也悄悄变化:天山雪水变成普通工业过滤水,麦芽比例减少,大米、淀粉等辅料添加增多。


有检测报告显示,2021年起乌苏的原麦汁浓度已悄悄降到8.6°P,酒精度也低于百威,“夺命”早已名不副实。
消费者吐槽:“现在的乌苏像掺了水,三瓶下去一点感觉没有,只剩胀肚”“喝了个寂寞”。

更要命的是定价“双标”。
在新疆本地只卖6-8元的乌苏,到了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价格直接飙到12-15元一瓶。而同容量的青岛、雪花只要5元左右,进口百威、喜力也才7-8元。
年轻人一旦清醒过来,立刻算账:“我花15块喝一瓶工业水啤?不如加点钱喝精酿。”

而与此同时,年轻人的酒饮偏好也在悄然改变。

《2023年轻人喝酒习惯调查报告》显示,61%的年轻人明确拒绝“醉酒体验”,72%的人更喜欢小口慢饮、注重微醺氛围。低度酒、果酒、精酿啤酒迅速崛起,它们口感丰富、包装好看、社交属性强,更符合如今年轻人“喝酒不醉人”的需求。
乌苏那种“大口干瓶、不醉不归”的粗豪形象,反而显得过时了。

雪上加霜的是,乌苏的营销仿佛停滞在了2018年。

除了反复炒“夺命”和“弄死你们”的冷饭,再没有新梗。2021年推出的“风景罐”被嘲“换包装不换酒”,2022年联名《向往的生活》也毫无水花。
反观对手,青岛借冬奥营销股价大涨,雪花“星空罐”拿设计奖,甚至很多小众精酿都靠小红书、抖音种草成功出圈。

而乌苏却困在“烧烤摊”场景走不出来,商超、便利店铺货远远不足,再加上供应链短板——从新疆运到内地物流成本高、效率低,导致货架更新慢、经常断货。当别人都在做“本地酒厂、就近供应”,乌苏却还依赖千里运输,自然又慢又贵。

说到底,乌苏的成功,是靠精准抓住年轻人猎奇心理+社交营销;而它的失败,则是因为丢了品质、忘了初心、跟不上变化。

当“夺命”不再夺命,当“新疆原产”光环消失,当价格远超价值,消费者自然用脚投票。
乌苏从神坛跌落,不是一个意外,而是一个必然——


它告诉我们:网红产品如果只靠营销撑场面,没有持续的产品力和品牌诚意,再响的名头也会过期。
年轻人或许会被一个梗吸引,但最终留下的,永远是那些真正好喝、值得信赖的产品。

来源:健康幸福加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