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三、四岁的小孩子出了门总喜欢挨着母亲的身体,以获得安全感,炎热的夏天,妈妈领着孩子出去,孩子依然死死着靠着妈妈,领着妈妈的手,妈妈就说:“天这么热,别欺呼我这么近了!忒热!”
在河间方言中,有一个常用的词叫“欺呼”,注意不是“欺负”,“欺呼”的意思是接近对方的身体,到了两个人挨在一起的程度。
比如,三、四岁的小孩子出了门总喜欢挨着母亲的身体,以获得安全感,炎热的夏天,妈妈领着孩子出去,孩子依然死死着靠着妈妈,领着妈妈的手,妈妈就说:“天这么热,别欺呼我这么近了!忒热!”
再比如,一群朋友出去集体旅游,有两个人一直离人群远远的,俩人交头接耳地说个没完,这时,有人指着他俩说:“你看他俩,欺呼得那么近,不定背里地说什么话呢!”到了冬天,几个人出去玩,天气冷得刺骨,其中一个就提议说,“咱们欺呼近点,这么着暖和!”
有趣的是,在网上搜索,在石家庄晋州的方言中,也有把身体接近说成“欺呼”的方言,晋州离河间150公里,方言如此相似,说明“欺呼”这个词还是比较通用的方言呢!现在,中年人还在说着“欺呼”,但年轻人开始用“离得近”来代替“欺呼”了,但是,“别离我这么近”,总归不如“别欺呼我!”更加贴切自然。
只是年轻人里头,用“欺呼”的确实少了。学校教的,广播里听的,都是普通话。孩子们接触方言的机会越来越少,好多像“欺呼”这样生动贴切的词汇就在无声无息地流失。语言学家早就提醒,方言是文化的宝贝疙瘩,里头藏着地方文化的魂。
时代跑得太快了,铺天盖地的信息洪流里,地方话容易给冲得七零八落。可“欺呼”这个词短促有力,用它传情达意,就是比标准化的语言更生动、更有趣。集市上老主顾熟稔地凑近挑菜,卖菜的笑着打趣“别欺呼忒近啊,菜都让你挑花眼了”,那热热闹闹的氛围立刻就出来了。这词天生就有拉近距离的魔力。
如今这时代,对着屏幕聊天是常事,有时反而把人隔远了。身体那份自然的亲近和它带来的简单快乐,容易被遗忘。“欺呼”这样的方言,就像个温厚的提醒:靠近些,不仅暖身,更暖心。每一次说出这个词,传下去的不只是一个发音,更是祖辈关于守望相助的那份温热智慧——人要相亲,身子近了,心自然也跟着暖了。话活在人嘴里,这乡土气的宝藏,可不能轻易丢了。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