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帝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华夏诸族共同尊奉的祖先。父少典为有熊国君,故号有熊氏。生存年代距今约4700年左右。本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黄帝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华夏诸族共同尊奉的祖先。父少典为有熊国君,故号有熊氏。生存年代距今约4700年左右。本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祭享先祖与神灵,是神权时代最大的道义,也是民心之所向,故轩辕用干戈“征不享”,得到了多数诸侯(部落首领)的支持。他“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先“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打败炎帝;复“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时代,有苍颉造字,嫘祖养蚕,以及天文历算、百谷播种等多项成就,华夏后人乃奉黄帝为人文始祖。又其时多有部落战争,自黄帝始修德振兵,除暴安民,后世又奉黄帝为兵家始祖。黄帝及其大臣风后、力牧等均有兵法传世。《汉书·艺文志》著录:“《黄帝》十六篇,《风后》十三篇,《力牧》十五篇。”其中或系后人依托,并且多已失传,然《黄帝兵法》之思想内容仍为后人称引。《尉缭子·天官》:“黄帝刑德,可以百胜”,“黄帝者,人事而已矣”,反映了黄帝兵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战国以后,又与老子并称为黄老学派的创始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战国时齐稷下学者慎到、田骈、接子、环渊等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又相传《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岐伯等六位大臣讨论医学的著作。黄帝死后,葬于桥山,在今陕西省黄陵县。今陕西黄帝陵已成为炎黄子孙祭祖的主要场所。
力黑亦称“力牧”、“力墨”。传说中的黄帝四辅之一。提出:“天下成法,故曰不多,一言而止。循名复一,民无乱纪”,“一者,道其本也”(《十六经·观》)。主张“操正以正奇,握一以知多,除民之所害,而寺(持)民之所宜”(《十六经·成法》)。认为要保有天下,就应顺道效法雌节,主柔而不先,不为兵主不为乱首,“执一毋求,刑于女节”。《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力牧》二十二篇,已佚。《十六经》中保存有其部分思想资料。
岐伯传说中黄帝大臣,古代名医。曾与黄帝论说医学,亦司日月、星辰、阴阳、历数,被尊为“天师”。强调养身之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黄帝内经·素问》)。相传黄帝“咨于岐、雷而内经作”(《路史》)。后世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即源于此。
羲和羲氏与和氏的合称。相传为尧大臣,重、黎之后,掌天文历象。《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尧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驻东南西北四方掌天时历象。羲、和世代为律历之官。故东汉以羲和为掌律历的官名。一说羲和是黄帝大臣。《汉书·律历志》:“黄帝使羲和占日。”
彭祖传说中长寿人物。姓篯名铿。司马迁记为陆终之第三子(见《史记·楚世家》)。相传为尧时人,历夏、殷至周,寿至八百岁,封于彭,世称“彭祖”,为道家、神仙家等尊崇。屈原曰:“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楚辞·天问》)言彭祖善和滋味,进雉羹于尧,尧飨之而赐以寿考,而彭祖至八百岁,犹自悔其不寿。庄子曰:“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认为彭祖得道,才有如此寿考(《大宗师》)。《列仙传》中认为彭祖“常食桂芝,善导行气”所致。近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市场获得的一批战国竹简中,有佚本《彭祖》。其中有向彭祖问道的内容,其学术价值尚待进一步研究。
箕子商代末年贵族。纣王叔父,曾任太师,封于箕(今山西太谷东),故称。纣王暴虐,箕子谏不听,乃披发佯狂为奴,为纣所囚。周武王灭商后被释放。武王曾“问箕子殷所以亡”的原因,并“问以天道”(《史记·殷本纪》)。《尚书·洪范》记有箕子以“洪范九畴”回答武王关于天道之问。参见“《洪范》”。
来源:思想与社会